提问 15万律师在线解答
首页 > 法律知识 > 劳动纠纷 > 劳动争议 > 我国超过工作时间半小时算加班吗?

我国超过工作时间半小时算加班吗?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2.03.28 · 3615人看过
导读:我国超过工作时间半小时是算加班的,用人单位需要向加班的劳动者支付加班费。在我国的劳动生活中,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

一、我国超过工作时间半小时算加班吗?

一般来说是的,但如果岗位特殊,也可以不实行8小时工作日。

劳动法》第三十六条

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

第三十七条

对实行计件工作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根据本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的工时制度合理确定其劳动定额和计件报酬标准。

第三十八条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

第三十九条

企业因生产特点不能实行本法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八条规定的,经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可以实行其他工作和休息办法。

第四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

(一)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

(二)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

(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41条对加班作了规定:“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用人单位一般会在公司制度中规定加班制度,明确公司原则上不支持员工加班,希望员工在法定时间里完成工作。个别员工确实无法在法定时间内完成,又确有加班需要的,必须按有关规章制度经过层层严格审批方能认可,以杜绝混加班等不良现象。

二、加班时间怎么计算?

用人单位因生产特点不能实现标准工作时间的,经劳动部门批准,可以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等其他工作和休息办法。

“不定时工作制”就是不以标准工时制度确定的工作制度,企业以合理确定劳动者的劳动定额或其他考核标准来确定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不定时工作制只有在法定节假日上班才计为加班时间。“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是分别以周、月、季、年等为周期,综合计算工作时间,但规定的条件是“其平均日工作时间和平均周工作时间应与法定标准工作时间基本相同”,综合计算超过标准部份,计为加班时间。

加班是我们作为劳动者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情况,此时我们就需要注意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必要的时候加班费不支付的情形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延伸阅读:
有法律问题?北京律师为您在线解答
展开全文
看完仍有疑问?想要更详细的答案?
更快速 更准确 更全面
更多

劳动争议热门文章

  • 对于工厂压了员工一个月工资的情况,需要区分两种情况讨论。1、压工资是为了限制员工跳槽,这种情况下是不合法的。2、但要是公司章程中有这方面的规定,同时该规章制度也是合法有效的,那么对员工就有约束力,并且这样的规定也不是出于限制员工的目的,那么就不能认为是违法。
    270978次阅读2022.03.28
  •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五十三条的规定,劳动争议仲裁不收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经费由财政予以保障。法律已经明确了劳动仲裁是不收取任何费用的,仲裁办案的经费是由当地财政予以保证的。从2008年5月1日起,全国各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办理案件都是不收费的。
    106287次阅读2022.03.28
  • 1、经济补偿金。经济补偿金是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时,给予劳动者的经济补偿。2、赔偿金。赔偿金是指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时,按照双倍经济补偿金支付的赔偿金。区别。1、适用的条件不同2、计算方法不同。
    80042次阅读2022.03.28
  • 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5895次阅读2022.03.28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修改后的《民事案件案由规定》的通知(2011。十七、劳动争议169、劳动合同纠纷:1、确认劳动关系纠纷。2、集体合同纠纷。3、劳务派遣合同纠纷。170、社会保险纠纷:1、养老保险待遇纠纷。2、工伤保险待遇纠纷。3、医疗保险待遇纠纷。
    6108次阅读2022.03.28

想获取更多劳动纠纷资讯

微信扫一扫

想获取更多劳动纠纷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