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15万律师在线解答
首页 > 法律知识 > 劳动纠纷 > 劳动关系 > 辞职可以直接走人吗

辞职可以直接走人吗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2.03.28 · 178167人看过
导读:一般情况下辞职不可以直接走人,劳动者出于主动向用人单位提出辞职,要提前30日内以书面形式向用人单位提出辞职,并做好工作交接,如果是用人单位进行辞退,是可以直接走的,但用人单位需要支付工资以及赔偿金。

1、所谓辞职,就是辞去相应职务, 也就是劳动者进行就业过程中因个人原因,需要离开就职单位的,要向有关单位申请辞去职务,并且获得批准,完成工作交接称之为辞职,换句话说,其实就是劳动者主动向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务关系的活动。劳动者就业自由,当然也辞职自由,但前提是无论是就业还是其实都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2、如果辞职是建立在劳动者自愿主动基础上向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务关系的情况,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这种情况需要劳动者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向用人单位申请解除劳动合同,双方已协商一致后,并完成相关的工作交接,处于不耽误用人单位的工作进程,方可解除劳动关系。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这当中要求劳动者提前30日申请辞职,是出于用人单位可在接受到劳动者辞职报告后,寻找下一任劳动者来接替有关工作,并完成与前任劳动者的相互交接,以书面形式作出辞职报告,是规范劳动者辞职行为,属于劳动合同要求的一种。

3、劳动者进行期之后,不可立即走人。需根据有关规定,提前30日内提交报告,并以书面形式进行上交。否则,劳动者因个人情况提出指令的,就会一定程度上给企业造成一定损失,属于违法行为,因此要承担法律责任,并要向用人单位支付相关赔偿费用。

4、至于辞职后立即走人的情况,一般用于用人单位辞退劳动者出现。这种情形要求用人单位根据《劳动合同法》知道由于企业主动解除劳动合同关系,需要向劳动者支付一个月的赔偿金,并且以工作工龄为基准,能领到当月工资以及经济补偿金

5、签订劳动合同是劳动者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依据。一般情况下离职后是不能立即走人的,但特殊情况除外。比如在劳动合同期间,用人单位违背了《劳动合同法》相关法律法规,对劳动者有剥削情况出现,就是说属于不合理劳务关系,劳动者可向有关部门申请诉讼,维护自身权益,要求用人单位剩余工资与经济赔偿金,并办理离职手续

6、有社会实践可知,辞职后立刻可以走人的情况,也可出现在试用期内,其是针对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的,在试用期前三天用人单位可考察劳动者相关技能,劳动者也有权利在试用期前身上的考察用人单位,如果双方中有一方不满,可以适用7日前三天以书面形式提出离职,用人单位将会按照劳动法相关规定办理离职手续,并结清相应工资。

7、劳动者享有依法被保护的权利,同时劳动者也要履行相应的劳动义务,并且在劳动就业期间要遵守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在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的同时,遵守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一般情况下,辞职后不能立即走人,要尽可能的与用人单位完成交接工作。

延伸阅读:
有法律问题?北京律师为您在线解答
展开全文
看完仍有疑问?想要更详细的答案?
更快速 更准确 更全面
更多

劳动关系热门文章

  • 无论工作多少天,工资,都是劳动者的合法收入,用人单位辞退或者劳动者辞职后,用人单位都应当结清工资,否则,就是违法行为。可以向劳动机关投诉。
    247334次阅读2022.06.22
  • 停职的意思就是要求员工暂时停止履行自己当前的职务,大多数员工被停职的原因可能是违反了公司或国家的某些规定,需要暂时接受调查,等调查完毕之后,根据调查结果再进行下一步的打算。有的时候在停职期间用人单位是可以不给员工发工资的。
    305672次阅读2022.03.28
  • 实习期内随时辞职是不行的,要提前三天和单位提出。现在毕业生到单位参加工作,开始都有一个实习期,也就是试用期,只有通过试用期才能转正成为正式职工。这个期间内,双方建立的也是劳动关系,辞职应当按照规则制度来。
    319154次阅读2022.03.28
  • 用人单位与你解除劳动关系,没有任何理由,也没有支付任何经济补偿的,你没有过错不存在《劳动合同法》39条规定的情形,可以认定该用人单位行为属于《劳动合同法》87条规定的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情形,应该支付你赔偿金,即每工作一年支付你2个月的本人工资。
    672219次阅读2022.03.28
  • 直接从各类学校录用的国家公务员试用期工资。初中毕业生为170元;高中、中专毕业生为180元;大学专科毕业生为195元;大学本科毕业生为205元;获得双学士学位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含学制为六年以上大学本科毕业生、研究生班毕业和未取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 为220元;硕士学位研究生为240元。
    296068次阅读2022.03.28

想获取更多劳动纠纷资讯

微信扫一扫

想获取更多劳动纠纷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