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知识 > 劳动纠纷 > 劳动关系 > 劳动法对员工过失赔偿是如何规定的

劳动法对员工过失赔偿是如何规定的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5.11.17 · 1197人看过
导读:员工因故意或重大过失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用人单位可要求赔偿。赔偿从员工工资扣除,每月不超当月工资20%,扣除后剩余工资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支付。确定赔偿要考量多种因素,用人单位需证明损失存在、与员工行为有因果关系及员工有故意或重大过失,且事先以符合法定程序的规章制度明确赔偿情形及标准。
劳动法对员工过失赔偿是如何规定的

一、劳动法对员工过失赔偿是如何规定的

依据相关法律,员工因故意或重大过失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要求其赔偿。赔偿可从员工本人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部分不得超过当月工资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确定赔偿需考量员工过错程度、损失大小、岗位职责等因素。用人单位应证明自身损失客观存在,损失与员工行为有因果关系,且员工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同时以规章制度事先明确赔偿情形及标准,制定及公示要符合法定程序。

二、劳动法对员工待岗是如何界定的

劳动法未直接界定待岗,但《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等文件有所涉及。待岗一般指用人单位因生产经营困难、产业结构调整等客观原因,安排员工暂时离岗等待恢复工作。 待岗需满足一定条件,如企业经营困难、停工停产等。待岗期间,用人单位应支付生活费。在一个工资支付周期内,按劳动合同规定标准支付工资;超过一个工资支付周期,若劳动者提供正常劳动,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若未提供正常劳动,应按有关规定支付生活费。同时,企业安排员工待岗应遵循法定程序,与员工协商一致,否则可能构成违法

三、劳动法对员工不加班是如何规定的

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这意味着员工有权拒绝用人单位不合理的加班要求。 不过,存在一些特殊情形,用人单位安排加班不受上述程序和时长限制,如发生自然灾害、事故或因其他原因威胁劳动者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需要紧急处理,以及生产设备、交通运输线路、公共设施发生故障影响生产和公众利益必须及时抢修等。 所以,通常情况下员工有不加班的权利,用人单位不能强迫或变相强迫员工加班。

在探讨劳动法对员工过失赔偿是如何规定的这个问题时,我们了解到员工因过失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用人单位可要求赔偿。但赔偿并非随意而定,需遵循一定规则。比如,赔偿范围通常涵盖直接经济损失等。而且,用人单位需有充分证据证明员工的过失与损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那么,如果员工对赔偿金额有异议该怎么办?又或者用人单位要求的赔偿远超合理范围,员工该如何维护自身权益呢?若你对此还有疑问,点击网页底部的“立即咨询”按钮,专业法律人士将为你详细解答,助你明晰自身权利与义务。

网站地图
更多

劳动关系最新文章

遇到劳动关系问题?
律图专业律师 处理更可靠
快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