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15万律师在线解答
首页 > 法律知识 > 劳动纠纷 > 劳动争议 > 突然辞退员工怎么补偿

突然辞退员工怎么补偿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2.03.28 · 2311人看过
导读:符合《劳动合同法》第46条规定情形的,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一、突然辞退员工怎么补偿

符合《劳动合同法》第46条规定情形的,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不符合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应当按照劳动合同法第87条规定支付赔偿金。赔偿金的标准应当是经济补偿金两倍。

突然辞退未履行提前告知义务的补偿金。依据《劳动合同法》有关规定,用人单位需要向劳动者额外支付一个月的工资。

除此之外,用人单位应当为职工缴纳社保制终止合同之月,劳动者可以依法享受失业金待遇,用人单位应当在15日内为劳动者办理解除劳动关系手续。

二、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现状

1.滥用关于试用期的单方解除权。在没有约定试用期,或者试用期的约定违法,或者已过了试用期的情况下,仍以试用期内不符合录用条件为由,解除与劳动者的劳动合同

2.滥用关于违反劳动纪律或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单方解除权。在没有企业规章制度,或者规章制度违法,或者规章制度没有公示,或者违纪行为轻微的情况下,以劳动者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用人单位规章制度为由,解除与劳动者的劳动合同。

3.滥用经济性裁员的单方解除权。在不符合经济性裁员条件和程序的情况下,解除与劳动者的劳动合同。

4.滥用工资奖金分配权和劳动用工管理权。随意对劳动者调岗、降职、减薪,如果劳动者不服从安排或一两天不上班,用人单位就以劳动者不服从安排或旷工为由予以辞退;或者逼迫劳动者自动离职。

5.滥用关于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的单方解除权。随意调动劳动者工作岗位或提高定额标准,借口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而解除与劳动者的劳动合同。

6.随意辞退“三期”女职工和在医疗期内的劳动者。许多用人单位觉得处于孕期、产期、哺乳期的女职工和处于医疗期内的劳动者对单位是一种负担,总是千方百计找借口辞退或者强行辞退。

7.辞退劳动者不出具任何书面通知或决定。当争议发生后,这些用人单位往往不承认是单位辞退劳动者,而称是劳动者自动离职。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表现形式还有许多,如滥用关于严重失职,对单位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单方解除权;滥用关于“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单方解除权等等。甚至不以任何理由,只根据老板及个别领导的好恶,或打击报复,或因人际关系,强行辞退老板或个别领导看“不顺眼”的劳动者。

劳动合同当事人解除劳动合同,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履行法律规定的程序,不得随意解除劳动合同。现实中,不少用人单位凭借自己的强势地位,随意或武断地解除劳动合同,严重损害了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有法律问题?北京律师为您在线解答
展开全文
看完仍有疑问?想要更详细的答案?
更快速 更准确 更全面
更多

劳动争议热门文章

  • 对于工厂压了员工一个月工资的情况,需要区分两种情况讨论。1、压工资是为了限制员工跳槽,这种情况下是不合法的。2、但要是公司章程中有这方面的规定,同时该规章制度也是合法有效的,那么对员工就有约束力,并且这样的规定也不是出于限制员工的目的,那么就不能认为是违法。
    271180次阅读2022.03.28
  •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五十三条的规定,劳动争议仲裁不收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经费由财政予以保障。法律已经明确了劳动仲裁是不收取任何费用的,仲裁办案的经费是由当地财政予以保证的。从2008年5月1日起,全国各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办理案件都是不收费的。
    106319次阅读2022.03.28
  • 1、经济补偿金。经济补偿金是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时,给予劳动者的经济补偿。2、赔偿金。赔偿金是指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时,按照双倍经济补偿金支付的赔偿金。区别。1、适用的条件不同2、计算方法不同。
    80054次阅读2022.03.28
  • 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5906次阅读2022.03.28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修改后的《民事案件案由规定》的通知(2011。十七、劳动争议169、劳动合同纠纷:1、确认劳动关系纠纷。2、集体合同纠纷。3、劳务派遣合同纠纷。170、社会保险纠纷:1、养老保险待遇纠纷。2、工伤保险待遇纠纷。3、医疗保险待遇纠纷。
    6121次阅读2022.03.28

想获取更多劳动纠纷资讯

微信扫一扫

想获取更多劳动纠纷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