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18万律师在线解答
首页 > 法律咨询 > 江苏法律咨询 > 无锡法律咨询 > 无锡刑事犯罪辩护法律咨询 > 我这里房产民事案件裁定的主要证氢是伪造的?

我这里房产民事案件裁定的主要证氢是伪造的?

ask****103 江苏-无锡 刑事犯罪辩护咨询 2022.08.21 16:53:15 391人阅读

我这里房产民事案件裁定的主要证氢是伪造的。

提示:法律咨询具有特殊性,律师回复仅供参考,如需更多帮助,请咨询律师。 我也要问
其他人都在看:
无锡律师 刑事辩护律师 无锡刑事辩护律师 更多律师>
最佳回复
地区:上海-浦东新区 咨询解答:36221条

如果是伪造的,而且有证据可以向法院提出

2022-08-22 07:36:29 回复
地区:江苏-无锡 咨询解答:40987条

具体是什么案件?什么证据呢?

2022-08-23 23:05:54 回复

你院《关于通过伪造证据骗取法院民事裁决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能否构成诈骗罪的请示》(鲁检发研字[2001]第11号)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有关民事伪造证据骗过法院裁决的解释,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伪造证据骗取法院民事裁判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所侵害的主要是人民法院正常的审判活动可以由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作出处理,不宜以诈骗罪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如果行为人伪造证据时,实施了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印章的行为,构成犯罪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二百八十条第二款的规定,以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印章罪追究刑事责任;如果行为人有指使他人作伪证行为,构成犯罪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三百零七条第一款的规定,以妨害作证罪追究刑事责任。
按照这个答复,诉讼欺诈通常不能按诈骗罪论处。
对此多少存在争议,因为过去通常认为应当按照诈骗罪论处。从司法实务的情况看,如果被害人不知其中有诈的,例如行为人故意制造交通事故,使被害人和处理交通事故的交警都被蒙骗,从而骗取事故赔偿的,还是可以认定为诈骗罪。
存在争议的问题是:被害人明知行为人欺诈,如行为人伪造借据,起诉被害人支付欠款。通过种种伪证蒙骗过法官,判令支付借款。在这种情况下,是法官上当受骗而非被害人上当受骗,是法官裁决被害人交付财物,而非被害上当受骗自愿交付财物。蒙受损失的不是受骗的法官而是没有受骗的一方当事人。不符合诈骗罪的典型特征:(犯罪人)使(被害人)误解——交付财物——犯罪人获得财物被害人遭受损失。因此最高人民检察院政策研究室答复不宜按诈骗罪论处。按照这个思路,如果行为人与法官串通,以诉讼形式诈取他人财物的,也不宜定诈骗罪。对于法官可以按照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论处。
其实诉讼欺诈也是近几年我国学者讨论比较激烈的问题。一般认为,诉讼欺诈是三角欺诈的特殊表现形式。所谓诉讼欺诈一般是指行为人为非法获取他人财产或财产性利益,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伪造证据并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诱使法院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判决,从而获取财产或财产性利益的行为。诉讼欺诈的特点在于利用法院的力量来获取不正当的利益,在利用法院力量的时候,采取了骗取的手段,司法实践中主要表现为伪造证据,而伪造证据是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诉讼欺诈=虚构事实(隐瞒真相)+提起民事诉讼。其基本流程可以表示为:行为人实施欺骗行为——法院产生认识错误——法院作出有利于行为人的判决——被害人根据法院判决交付财产——行为人获取利益。
诉讼欺诈行为,既侵犯了被害人的财产所有权,也扰乱了司法秩序,考察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妨害司法秩序罪,很难以其中的任何一个罪名来追究诉讼欺诈的刑事责任。因此,理论上对诉讼欺诈行为的定性都着重于从侵犯财产罪中考察,因为诉讼欺诈行为的手段具有一定的欺骗性,所以理论上对诉讼欺诈行为的性质认识主要集中在其是否构成诈骗罪。对此,大陆法系国家存在着肯定说和否定说两种观点。
肯定说认为,诉讼欺诈构成诈骗罪。这是日本刑法理论上的通说(最高法院刑二庭的顾保华法官在我电话咨询时也提到这种观点)。
首先,关于行为人的欺诈行为。法院由于受到当事人的欺诈诉讼行为的约束,必须在此基础上决定裁判上的意思的范围,即使法官个人的心理没有产生错误,起码法院是被欺骗了;也有的学者认为,日本的民事诉讼制度并非是采取形式的真实主义,而是采取自由心证主义,由于法官只能根据自己认为是真实的事实作裁判,对事实产生误认即陷于错误并导致误判是有可能的,因此,行为人对法院主张虚假的事实,这就是诈骗罪的欺诈行为。
其次,关于交付财产的行为。有的学者认为,法院是被骗者,败诉者交付者也是被害者。其中,有的论者主张,在强制执行的场合,不是任意的交付,但是由于败诉者的财物的转移是不违法的,所以应当与任意交付同样看待。也有的论者主张,在诉讼欺诈的场合,由于交付者是受被欺诈者的意思以支配所实施的行为,应当认为是任意的交付行为;还有论者提出,如果把裁判本身视为败诉者的处分行为,那显然可以认为是带有瑕疵的任意性的行为。但另有学者认为,法院是被欺诈者也是交付(处分)行为者,败诉者是被害者。这是因为裁判一旦确定就具有强制的效力,被告(败诉者)就必须服从,由此而论,法院是交付财物者,并且法院的意思决定具有任意性,所以,有任意的交付行为存在。只不过在这种场合,被骗者与交付者虽然同
一,但被害者却是其他人,法院作出判决对作为诉讼争议焦点的被害人的财产,在一定范围内有事实上的处分权限,这种交付者与被害者不同的现象也是允许存在的。
否定说认为,诉讼欺诈不能构成诈骗罪,主要理由是:第
一,行为人并未实施欺诈行为。因为民事诉讼采取的是形式真实主义,而不问法院是否陷于错误;当事人的主张是要经过法院裁判的,所以,这种利用民事诉讼制度的行为不能说是诈骗罪中的欺诈行为。第
二,被欺诈者也没有交付财产的行为。在诉讼欺诈中,被害者是败诉者,如果他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服从法院的裁判,提供财物或财产上的利益,这不能说是基于认识错误而交付财产;如果他不服从法院的裁判,不提供财产,法院予以强制执行,这更不能说是诈骗罪中的财产交付(处分)行为。因为采取强制执行的办法从被告人占有之下拿其财物,那是违反被告人意思的夺取占有的行为,显然不是被告人基于自己的意思交付财物的行为。
我个人持否定论。
当然,否认诉讼欺诈行为构成诈骗罪,并不是意味着对社会危害性大,已经达到犯罪标准的诉讼欺诈行为不追究刑事责任,因为行为人在实施欺诈行为时,会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手段,我们可以按照这些手段所涉嫌的犯罪来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这一点也为我国的司法解释所认可。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于2002年10月作出的《关于通过伪造证据骗取法院民事裁判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答复》明确: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伪造证据,骗取法院民事裁判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所侵害的主要是人民法院正常的审判活动,可以由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作出处理,不宜以诈骗罪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如果行为人伪造证据时,实施了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印章的行为,构成犯罪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二百八十条第二款的规定,以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印章罪追究刑事责任;如果行为人有指使他人作伪证作为,构成犯罪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三百零七条第一款的规定,以妨害作证罪追究刑事责任。

客体要件。
本罪所侵犯的直接客体是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正常活动的声誉;同时构成对社会公共秩序的侵犯。
本罪的犯罪对象是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印章。所谓印章,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刻制的以文字、图记表明主体同一性的公竟、专用章,它是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从事民事活动、行政活动的符号和标记。作为本罪犯罪对象的印章,须是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印章,侵犯国家机关的印章不构成本罪。
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印章的行为,所谓印章,是指上述单位依法刻制的以文字与图记表明主体同一性的公章或专用章,是上述单位行使管理本单位事务、对外承担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和法律后果的符号和标记。一般说来,公文要在加盖印章后始能生效。因此。
本条仅对伪造上述单位印章的行为明确规定为犯罪。如果行为人实施了伪造上述单位公文、证件的行为的,则不构成本罪。所谓伪造,是指无制作权的人,冒用名义,非法制作上述单位的印章的行为。
主体要件。
本罪的主体属一般主体,凡年满l6周岁,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是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无权制作上述单位的印章但为了某种目的而进行伪造。如行为人根本就不知道所承制的印章是他人无权要求制作的,不构成本罪。行为人犯罪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为了取得某种利益,有的是为了营利,有的是为了实施其他犯罪活动而做准备,等等。
本罪是选择性罪名,只要行为人实施了伪造印章的行为,就可构成本罪。具体罪名可根据所伪造单位的印章来定,如伪造公司印章罪,伪造公司、人民团体印章罪,等等。

没有解决问题?一分钟提问,更多律师提供解答! 立即咨询
优质咨询 热门知识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律师认证

律师三重认证,为您找到更真实、更可靠的律师!

点击查看
律师诊断

免费享受最专业的问题诊断分析方案!

免费体验
  • 用户 ****评价孟凡永律师:

    谢谢孟律师解答,感谢

    综合评分:5 江苏-徐州
  • 用户 ****评价徐正杨律师:

    专业

    综合评分:5 江苏-南京
  • 用户 ****评价王兆阳律师:

    真实可靠

    综合评分:5 江苏-南京

1分钟提问,海量律师解答

1

说清楚

完整描述纠纷焦点和具体问题

2

耐心等

律师在休息时间解答,请耐心等待

3

巧咨询

还有疑问?及时追问律师回复

立即咨询

想获取更多刑事辩护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