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伤发生后,要先对工伤者的劳动能力进行评估,确定伤害等级。然后,根据伤害程度来确定赔偿金额。目前最紧急的任务是让工伤者和雇主协商赔偿事宜,如果协商不成,应该向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寻求帮助,并依法进行仲裁。在整个过程中,一定要妥善保存医疗记录、费用收据等证据。

劳动者对工伤认定有争议时,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通过书面或口头形式提交,向上级政府或主管机关申诉。复议不满意者,15日内可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直接诉讼须在行政行为知悉后6个月内进行,否则丧失法律效力。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是劳动者权益保护的行政管理机关。发生工伤事故,当事人应向统筹区域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认定。工伤争议由用人单位举证。若用人单位不提供证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根据职工证据作出认定。申请省级工伤认定,应提交至用人单位所在地设区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如对认定结果有异议,可申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

工伤鉴定是劳动仲裁的前提,它确认工伤事实以支持后续赔偿申请。如劳动关系存疑,需先解决争议再进行仲裁。两种路径的区别在于:一是先鉴定后仲裁,工伤鉴定在争议期间暂停,仲裁后继续;二是先仲裁,工伤鉴定依据仲裁结果。前者可获更强司法支持,后者鉴定基于仲裁裁决。

遭遇工伤事故,应针对争议内容选择合适的被告。若工伤保险基金拒赔,可向其提起诉讼。若用人单位未缴社保,应负责员工损失补偿。若用人单位已赔偿,受伤员工可针对其提起诉讼。确保合法权益得到保障,选对诉讼对象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