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分析:
(1)名义法人与实际控制人签订的协议书,在满足意思表示真实、内容合法且不违背公序良俗、双方有相应民事行为能力这些条件时,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比如双方自愿签订,协议内容不涉及违法事项等情况。
(2)但这份协议的效力范围有限,仅在签订的双方之间有效,不能用来对抗善意第三人。比如公司在与不知情的第三方进行交易产生债务时,名义法人不能以有协议为由拒绝向第三方承担责任。
(3)当公司对外有债务或法律责任时,名义法人要先对外承担,之后才能按协议向实际控制人追偿。
(4)若协议里有逃避法律责任等违法内容,该部分约定无效。
提醒:
签订此类协议需确保内容合法,名义法人要清楚可能面临先对外担责的风险,不同情况解决方案有别,建议咨询分析。
(一)为保障自身权益,名义法人与实际控制人签订协议时,确保协议内容清晰明确双方权利义务,比如明确实际控制人对公司经营决策承担的具体责任。
(二)协议签订过程应留存好相关证据,如签订时的视频、聊天记录等,以防后续产生纠纷无法证明协议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
(三)名义法人在公司运营中要关注实际控制人的行为,若发现其有逃避法律责任等违法情形,及时与实际控制人沟通修改协议或采取其他措施。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1.名义法人与实际控制人签的协议,满足双方意思真实、内容合法、不违背公序良俗、双方有民事行为能力这些条件,就有效。
2.协议只约束名义法人和实际控制人,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公司有债务或法律责任,名义法人先担责,再按协议向实际控制人追偿。
3.协议若有逃避法律责任等违法内容,该部分约定无效。
结论:
名义法人与实际控制人签订的协议书符合法定条件时有效,但仅约束双方,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违法约定无效。
法律解析:
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条件包括行为人具有相应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以及不违背公序良俗。当名义法人与实际控制人签订的协议书满足这些条件,协议便具有法律效力。然而,该协议只对双方有约束力,当面对善意第三人时,名义法人不能以协议为由逃避责任。公司对外有债务或法律责任时,名义法人作为登记公示代表要先对外承担,之后可按协议向实际控制人追偿。要是协议约定有逃避法律责任等违法情形,这部分约定无效。如果您在名义法人与实际控制人协议方面有任何疑问,可向专业法律人士咨询。
1.名义法人与实际控制人签订的协议书在满足特定条件下有法律效力。当协议是双方真实意思体现,内容不违法违规、不违背公序良俗,且双方具备民事行为能力时,协议有效。
2.但该协议约束范围有限,仅对名义法人和实际控制人有效,无法对抗善意第三人。若公司对外有债务或法律责任,名义法人常需对外担责,之后可按协议向实际控制人追偿。
3.若协议存在逃避法律责任等违法约定,这部分约定无效。
解决措施和建议:签订协议时要确保内容合法合规,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名义法人应认识到对外担责风险,实际控制人要积极履行义务。同时,可定期对协议进行审查,避免出现违法约定。
专业解答对于职务侵占罪的主体范围,通常涉及到公司、企业或其他特定单位的相关从业人员,这些人群囊括了诸如公司董事、监事、总经理、财务总监等诸多职位。值得注意的是,实际控制人若直接参与,或是间接地指示、教唆他人实施职务侵占行为,并且其行为符合职务侵占罪构成的各项要点的话,那他们也有可能需要为之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专业解答一般来说,企业会用全部资产来还债。不过,要是法人代表或实际控制人有问题,他们可能也得负责。要是法人代表乱用公司独立地位,或者不重视股东责任,逃避债务,就必须承担连带责任。要是实控人在出资方面有问题,就需要对公司还不了的债务承担补充赔偿责任。
专业解答通过实际支配上市公司股份表决权足以对公司股东大会的决议产生重大影响。根据权利义务对等的原则,法律也赋予了实际控制人相应的义务。从刑法的角度来看,实际控制人可能成为多种犯罪的主体而承担刑事责任。
专业解答在危机时刻,法定代表人和实际操控者均需承担法律责任,但实控者面临的压力更大。他们虽非股东,却通过投资、协议等方式对企业决策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他们需承担相应职责,如偿还债务、配合法院工作,甚至承担刑事责任。
专业解答实际控制人和法定代表人在公司中的角色有显著差异。实际控制人通常是主要投资方或掌握控制权的人士,主要负责掌控公司和其他相关机构。而法定代表人则是公司的象征性代表,负责管理和操作,并依法参加民事活动。在法律责任上,法律对法人代表有明确规定,旨在引导他们更有效地执行会计法规定。
严格三重认证
206个细分领域
3000+城市分站
18万注册律师
3亿咨询数据
想获取更多合同事务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