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我
认定买卖合同诈骗需从主客观多方面综合考量。客观上,不仅要有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行为,像虚构主体、冒用他人名义、用假产权或抵押物诱骗签合同等,还需产生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结果,且数额达到一定标准才构成犯罪。主观上,行为人要有非法占有目的,明知行为会致对方财产损失,仍希望或放任结果发生,如签合同后携款物逃匿。
判断时要结合交易背景、双方关系、履行能力及行为表现等因素。若只是合同履行中的一般违约,无非法占有目的和欺诈行为,则不构成诈骗。
解决措施和建议:一是交易前充分了解对方资信状况,降低风险。二是合同条款明确详细,保障自身权益。三是一旦发现可疑情况,及时咨询专业法律人士。
2025-06-03 22:45:03 回复
咨询我
法律分析:
(1)客观层面,买卖合同诈骗表现为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行为,像虚构主体、冒用他人名义、用假产权或抵押物诱骗签合同等,并且要产生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结果,且数额达到相应标准才构成犯罪。
(2)主观层面,行为人需具备非法占有目的,明知行为会使对方财产受损,还希望或放任该结果发生,如签合同后携带财物逃匿。
(3)判断是否构成诈骗要综合考量多方面,包括交易背景、双方关系、履行能力和行为表现等。若只是合同履行中的一般违约,无非法占有目的和欺诈行为,就不构成诈骗。
提醒:在买卖合同中,要仔细甄别对方行为,注意保存交易证据。若对是否构成诈骗存疑,建议咨询专业法律人士进一步分析。
2025-06-03 22:13:41 回复
咨询我
(一)认定买卖合同诈骗,从客观方面要重点审查是否存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行为,如虚构主体等,并且要确认是否有骗取对方财物的结果,关注财物数额是否达到犯罪标准。
(二)主观方面需判断行为人是否有非法占有目的,看其是否明知行为会造成对方财产损失还希望或放任该结果发生,像签订合同后携款逃匿这种情况就很可疑。
(三)综合多方面情况,要结合交易背景、双方关系、履行能力和行为表现等进行判断。若只是一般违约,没有非法占有目的和欺诈行为,就不能认定为诈骗。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2025-06-03 21:10:50 回复
咨询我
1.认定买卖合同诈骗,需从主客观多方面考量。客观上,要有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行为,像虚构主体、冒用他人名义等,且骗取财物数额达标才构成犯罪。
2.主观上,行为人要有非法占有目的,明知行为会致对方财产损失还希望或放任。比如签合同后携款物逃匿。
3.判断时要综合交易背景等因素。若只是一般违约,无非法占有目的和欺诈行为,就不构成诈骗。
2025-06-03 19:22:44 回复
咨询我
结论:认定买卖合同诈骗要从主客观多方面考量,需实施欺诈行为、有骗取财物结果且数额达标,行为人有非法占有目的,同时要综合多种因素判断,一般违约不构成诈骗。
法律解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和相关刑事法律规定,在客观方面,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如虚构主体、冒用他人名义等行为,以及最终骗取对方财物数额达到一定标准,是认定诈骗的重要依据。主观上,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如签订合同后逃匿等表现。判断时综合交易背景、双方关系等因素,能区分合同诈骗与一般违约。一般违约只是在合同履行中出现问题,没有非法占有目的和欺诈行为。若在买卖合同中遇到类似情况,不确定是否构成诈骗,可以向专业法律人士咨询,以便准确维护自身权益。
2025-06-03 19:21: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