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辩护 > 刑事处罚辩护 > 在哪些情况下可以免除罪犯死刑

在哪些情况下可以免除罪犯死刑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4.02.29 · 18694人看过
导读:从法律角度讲,以下情况可以免除死刑:1、依据法律规定,不足以判处死刑的。2、具有法定减轻、从轻情节,被从轻、减轻处理的。

在哪些情况下可以免除罪犯死刑

在古代有杀人偿命的说法,但在现代法制发展的大趋势下,我国正在逐步的减少死刑,如今《刑法》中规定的有死刑处罚的罪名已经不同。虽然我国还保留的有死刑,但同时规定了可以免除死刑的情形。那么,通常在哪些情况下可以免除罪犯死刑呢?请一起在下文中进行了解吧。

一、在哪些情况下可以免除罪犯死刑

死刑,也称为极刑、处决,世界上最古老的刑罚之一,指行刑者基于法律所赋予的权力,结束一个犯人的生命。而遭受这种剥夺生命的刑罚方法的有关犯人通常都在当地犯了严重罪行。尽管这“严重罪行”的定义时常有争议,但在现时保有死刑的国家中,一般来说,“蓄意杀人”必然是犯人被判死刑的其中一个重要理由。在中国,死刑分为死刑并缓期2年执行(死缓),与死刑并立即执行两种死刑判决。

目前按国际惯例不适用死刑的人群:实施犯罪时未成年的人(中国为18周岁)、审判时怀孕的女子、符合其他相关条件的人等。

中国法律规定,犯罪时年满18周岁的罪犯适用死刑,年满75周岁以上的罪犯一般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二、可免除死刑的情形有哪些

从法律角度讲,以下情况可以免除死刑:

1、依据法律规定,不足以判处死刑的;

2、具有法定减轻、从轻情节,被从轻、减轻处理的。

根据刑法的规定,犯罪分子在有某些法律规定的从轻、减轻情节的时候,可以给犯罪分子略轻一格的处罚。如本来应该判处死刑的,但因要从轻处罚,就轻一格,判处死刑缓期执行,这样就可以免于一死。

还有正当防卫,也属于此类情况,但正当防卫的认定,界限至今不是很清楚。

3、未成年人、精神病人不适用死刑。又聋又哑的人,减轻处罚。

《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而对于精神病人而言,同样是不判处死刑。《刑法》第十八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强制医疗。”

4、有立功表现的犯人,也可以免除死刑。

依据《刑法》第六十八条的规定:“犯罪分子有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的,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等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所以,有的犯罪分子,在被关押后,至临刑前,可以通过检举他人犯罪事实,达到立功表现,以减轻对自己的刑罚处罚。

但需要注意,这种检举必须及早检举,因为需要公安机关一定的时间进行落实,只有在属实的情况下,才起作用。如果在检举后、临刑前,公安机关对检举行为还没有落实的话,就不起作用了。

5、在受害人有过错的情况下,可以减轻被告人的过错和罪责。

如果罪犯实施的犯罪行为已经达到了判死刑的标准,原则上法官是会作出死刑判决的,当然,要是罪犯同时存在特殊情况,即属于法律中明确规定的可以或者应当免除罪犯死刑的范围之内,这样的情况下才可以被免除死刑,不过也要注意如果是已满75周岁的人实施犯罪需要判死刑的话,此时仅仅是可以免除死刑,而并不是应当免除死刑。

网站地图
延伸阅读:

更多#刑事处罚辩护相关

  • 446次阅读
  • 对于上述问题的解析如下:以下情况可以免除死刑:依据法律规定,不足以判处死刑的;具有法定减轻、从轻情节,被从轻、减轻处理的;未成年人、精神病人不适用死刑。又聋又哑的人,可以减轻处罚,可以免除死刑;有立功表现的犯人,也可以免除死刑。
    2024-03-04 996次阅读
  • 2023.03.03 18518次阅读
  • 382次阅读
  • 以下情况下违约责任可以免除:1、不能预见,即当事人无法知道事件是否发生、何时何地发生、发生的情况如何,对此应以一般人的预见能力为标准。2、不能避免,即无论当事人采取什么措施,或即使尽了最大努力,都不能防止或避免事件的发生。3、不能克服,即以当事人自身的能力和条件无法战胜这种客观力量。
    2024-02-22 1206次阅读
  • 2023.03.07 7758次阅读
  • 327次阅读
  • 担保人可以免除责任的情况有:一般保证的债权人没有在保证期间内申请仲裁或提起诉讼,保证人不再承担保证责任:连带责任保证的债权人没有在保证期间内请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保证人也不再承担保证责任;保证人对未经其同意转移的债务不再承担保证责任。
    2024-02-28 1344次阅读
  • 2023.03.08 8483次阅读
  • 429次阅读
加载更多
更多

刑事处罚辩护最新文章

遇到刑事处罚辩护问题?
律图专业律师 处理更可靠
快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