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事诉讼判决被告人不能履行赔偿怎么办
若民事诉讼判决后被告人不能履行赔偿,原告可在判决生效后两年内,向第一审人民法院或与第一审人民法院同级的被执行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受理后,会查询、冻结、划拨被申请执行人的存款,查封、扣押、拍卖、变卖被申请执行人的财产。若被执行人确实暂无财产可供执行,法院会裁定中止执行,待其有财产时再恢复执行。若被执行人有能力执行却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会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此外,法院还可对被执行人采取限制出境、在征信系统记录、通过媒体公布不履行义务信息等措施。
二、民事诉讼判决一般需要多久下来
民事诉讼判决所需时间因程序而异。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若有特殊情况需延长,经批准可延长一个月。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延长的,经本院院长批准可延长六个月,还需延长的,报请上级法院批准。
若案件进入二审,对判决的上诉案件,应在第二审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对裁定的上诉案件,应在第二审立案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终审裁定。
三、民事诉讼判决后能否再起诉
民事诉讼判决后一般遵循“一事不再理”原则,通常不能就同一诉讼请求、同一事实和理由再次起诉。但存在特殊情形可再次起诉:
若原判决是驳回起诉或不予受理,当事人可再次起诉。因为这只是程序上处理,未对实体权利义务作出判定。
还有判决生效后发现有新事实、新证据,足以影响原判决结果,或因不可归责于本人的事由未参加诉讼有证据证明原判决错误,可通过申请再审或另行起诉解决。
若超过诉讼时效起诉被驳回,有新证据证明未超时效也能再起诉。
当面临民事诉讼判决被告人不能履行赔偿的情况时,这无疑给受害者带来了困扰。首先,受害者可通过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来维护自身权益,法院会采取多种措施促使被告人履行赔偿义务。若被告人确实暂无履行能力,法院会对其财产状况进行调查,一旦发现其有可供执行的财产,会立即采取执行措施。同时,受害者还可关注被告人后续的收入情况等,以便及时向法院提供线索。若您在民事诉讼赔偿执行方面还有更多疑问,比如如何申请强制执行的具体流程、被告人转移财产该如何应对等,不要迟疑,赶紧点击网页底部的“立即咨询”按钮,专业法律人士将为您详细解答。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