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事诉讼的法律时效是怎样的
民事诉讼一般诉讼时效为三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
但存在特殊情况,如请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不动产物权和登记的动产物权的权利人请求返还财产;请求支付抚养费、赡养费或者扶养费等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诉讼时效可因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权利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等情形而中断,从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另外,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不可抗力等法定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自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满六个月,诉讼时效期间届满。
二、民事诉讼的二审是不是终审
通常情况下,民事诉讼二审是终审。我国实行两审终审制,二审判决、裁定作出即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不得再就同一纠纷向法院起诉,也不能再提起上诉。
不过存在特殊情形,若二审判决确有错误,当事人可通过审判监督程序来纠错。当事人可向法院申请再审,符合法定情形的,法院会启动再审;也可向检察院申请检察建议或抗诉。但审判监督程序并非正常的审级设置,而是一种纠错机制。所以,一般而言二审为终审,但有通过特定程序纠错的可能。
三、民事诉讼的程序法律是怎么规定的
民事诉讼程序主要包括以下阶段。首先是起诉,原告需向有管辖权的法院递交起诉状和相关证据。法院会对起诉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予以立案。立案后进入审理前准备阶段,法院会向被告送达起诉状副本,被告进行答辩,同时法院会确定合议庭成员、组织证据交换等。
接着进入开庭审理,包括法庭调查、法庭辩论、当事人最后陈述等环节。法庭调查时当事人需举证质证,辩论阶段围绕争议焦点发表意见。
审理结束后,法院根据事实和法律作出判决。若当事人不服一审判决,可在规定期限内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进入二审程序。二审裁判为终审裁判。此外,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可自行和解,法院也可进行调解,达成调解协议的制作调解书。
当我们探讨民事诉讼的法律时效是怎样的时,要知道不同类型的案件时效有所不同。一般的民事纠纷诉讼时效为三年,从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时效会有变化。比如因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和技术进出口合同争议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时效为四年。而且在某些情形下,时效还会中止、中断。要是你对民事诉讼时效的具体计算、适用范围等还有疑问,别迟疑,赶紧点击网页底部的“立即咨询”按钮,专业法律人士将为你精准解答,帮你明晰其中的法律要点。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