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损害赔偿责任是否可以约定
损害赔偿责任通常可以约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意思自治原则,当事人在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的前提下,可就损害赔偿责任进行约定。
比如在合同中,双方能约定一方违约时应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但这种约定不能显失公平,若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或低于造成的损失,当事人可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适当减少或增加。此外,涉及人身伤害、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等法定不可免责的情形,即便有约定,该约定也可能无效。
二、损害赔偿责任承担范围是什么
损害赔偿责任承担范围分违约损害赔偿和侵权损害赔偿。
违约损害赔偿中,根据《民法典》,损失赔偿额应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约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约可能造成的损失。
侵权损害赔偿里,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需赔偿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侵害他人财产的,财产损失按照损失发生时的市场价格或者其他合理方式计算。
三、损害赔偿责任是否需解约
损害赔偿责任与解约并无必然联系。
从法律角度,损害赔偿责任是指行为人因侵权或违约等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害时应承担的赔偿义务。当一方违约给对方造成损害,受损害方既可以要求违约方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同时保留合同继续履行;也可以选择解除合同并要求损害赔偿。
比如在买卖合同中,卖方交付的货物存在质量问题给买方造成损失,买方可以要求卖方赔偿损失,合同继续履行;若问题严重影响合同目的实现,买方也能解除合同并要求赔偿。
总之,是否解约取决于受损方意愿和具体情形,损害赔偿责任承担不意味着一定要解约。
当探讨损害赔偿责任是否可以约定时,答案是肯定的。在很多情况下,双方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一致,对损害赔偿责任的承担方式、范围等进行明确约定。然而,这种约定并非毫无限制。比如,约定不能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能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以及他人合法权益。而且,如果约定显失公平或者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可能会面临被撤销的风险。若您对损害赔偿责任的约定细节、如何确保约定有效以及出现争议时如何处理等问题存有疑问,不要迟疑,赶紧点击网页底部的“立即咨询”按钮,专业法律人士将为您提供精准且详细的解答。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