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伤工资不给怎么办
若遭遇工伤后单位不给工资,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与单位进行协商,明确告知其支付工伤工资是法定义务,要求尽快支付。若协商不成,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劳动监察有权责令单位改正,支付拖欠工资。也可申请劳动仲裁,准备劳动合同、工伤认定决定书、劳动能力鉴定结论等相关材料,通过仲裁要求单位支付工伤期间工资、停工留薪期工资等。对仲裁结果不服,还可在规定时间内向法院提起诉讼。在整个过程中,要注意收集和保留能证明劳动关系、工伤事实及工资数额等证据,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二、借款协议中可以约定诉讼时效吗
借款协议中不能约定诉讼时效。
诉讼时效是由法律规定的,而非当事人约定。一般的债权债务纠纷诉讼时效为三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
当事人在借款协议中自行约定诉讼时效的条款无效。但在借款协议履行过程中,债权人要注意及时行使权利,如通过书面催款等方式中断诉讼时效,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若超过诉讼时效起诉,对方提出时效抗辩,债权人可能面临败诉风险。所以,虽然不能约定诉讼时效,但要重视时效问题,确保在法定期间内主张权利。
三、借款协议中哪些主体的问题会导致协议无效
借款协议中以下主体问题可能致协议无效:
一是主体无民事行为能力。如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签订的借款协议,因主体缺乏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能力,协议无效。
二是主体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且未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追认。八周岁以上未成年人等实施纯获利益以外的借款行为,未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协议无效。
三是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签订协议。比如骗对方签下高额借款协议,受欺诈方有权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认定无效。
四是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如双方合谋骗取他人借款,损害他人权益,协议无效。
五是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如违法的借贷行为,协议会被认定无效。
当面临工伤工资不给的情况时,劳动者切勿慌乱。首先,可与用人单位积极协商,明晰工资未发放的缘由。若协商无果,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借助行政力量督促用人单位解决问题。还能申请劳动仲裁,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此外,若对仲裁结果不满意,还可提起诉讼。在整个过程中,要注意收集并保留好相关证据,如劳动合同、工伤认定决定书、工资发放记录等。你在工伤工资方面是否也遇到了难题呢?要是对于解决工伤工资不给的具体流程、所需材料或其他相关问题有疑问,那就赶紧点击网页底部的“立即咨询”按钮,专业律师会为你详细解答。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