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同诈骗是怎么量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合同诈骗罪量刑如下:
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具体数额标准,不同地区有差异。一般来说,个人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3万元至10万元以上、30万元至50万元以上、150万元至200万元以上的,分别对应数额较大、巨大、特别巨大。在司法实践中,量刑会综合考虑诈骗数额、手段、造成的后果、退赃退赔等情节。
二、合同诈骗是否可以假释
合同诈骗罪犯若符合法定条件,是可以假释的。根据刑法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假释。但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对于合同诈骗犯罪,需综合考量具体量刑等情况来判断是否符合假释条件。比如,若合同诈骗罪犯被判有期徒刑且执行刑期符合要求,又有良好表现等,就有假释可能;若属上述不得假释的情形,则不能假释。
三、合同诈骗是否应赔偿精神损失
在合同诈骗案件中,被害人通常不能单独主张精神损害赔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因人身权利受到犯罪侵犯而遭受物质损失或者财物被犯罪分子毁坏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但对于精神损失,目前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一般是不支持的。
不过,如果在合同诈骗案件审结后,被害人另行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精神损失,部分法院在特定情形下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判决给予一定的精神抚慰金赔偿,但这并非普遍做法。具体情况还需结合案件实际及当地司法实践来综合判断。
合同诈骗的量刑关乎众多方面。除了考虑诈骗金额,犯罪情节、犯罪手段以及是否有自首、立功等情节也会对量刑产生影响。比如,诈骗金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若你对合同诈骗的具体量刑细节,比如不同情节下的准确界定等还有疑问,那就赶紧点击网页底部的“立即咨询”按钮吧,专业法律人士会为你详细解答。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