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职务侵占罪签的合同是否有效
职务侵占罪并不必然导致所签合同无效。
从合同效力角度,关键看签订合同时是否存在法定无效情形,如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等。
职务侵占行为本身不直接影响合同效力。若签订合同存在上述无效情形,合同自始无效;若不存在,合同有效,对双方仍具约束力。但因职务侵占导致合同无法履行等情况,受损方有权依合同约定及法律规定追究违约方责任,要求赔偿损失等。需依具体合同签订情况及相关证据综合判断合同效力。
二、涉及职务侵占罪的合同撤销权归谁
涉及职务侵占罪时,合同撤销权归属需分情况判断。若因职务侵占行为,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合同,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撤销合同。例如,侵占人隐瞒侵占事实与相对方签订合同,相对方发现后可作为受欺诈方行使撤销权。
要是存在重大误解订立合同,基于该误解实施合同行为的一方有撤销权。另外,若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合同成立时显失公平,受损害方也能请求撤销。总之,撤销权通常赋予在合同订立过程中意思表示不真实或利益受损的一方,通过法院或仲裁机构行使。
三、因职务侵占罪所签合同的效力如何认定
因职务侵占罪所签合同效力需具体分析。一般而言,若签订合同的行为本身是职务侵占犯罪手段,该合同可能因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而无效。依据《民法典》,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若合同签订过程中,一方虽实施职务侵占行为,但合同内容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且不违背公序良俗,仅是签约人主体在履行职务时有犯罪行为,合同并非当然无效。受损害方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以欺诈、重大误解等为由,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撤销合同。若未行使撤销权,合同在撤销前有效。总之,需结合合同具体情况和相关证据判定其效力。
当探讨侵占罪签的合同是否有效时,我们除了关注合同本身的效力判定,还有与之紧密相关的问题值得了解。比如,若合同被认定无效,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该如何处理。一般来说,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还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另外,涉及侵占罪的合同纠纷中,受害者又该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呢?如果您对这些关于侵占罪签的合同的后续问题还有疑问,别错过网页底部的“立即咨询”按钮,让专业法律人士为您解惑。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