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18万律师在线解答
首页 > 精选解答 > 施工合同纠纷精选解答 > 建筑工程检测合同登记流程

建筑工程检测合同登记流程

时间:2024.03.04 标签: 建设工程纠纷 施工合同纠纷 阅读:822人
律师解析:
法律没有规定统一的登记方式,
法律依据:
《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招标投标管理办法》,一般是由在签订完检测合同后,由甲方在开展检测活动之前,将本合同报送建设主管部门指定的机构进行登记。
版权声明:本平台对图文内容模式享有独家版权,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应当按照一般合同纠纷的法律规定来确定管辖,即被告住所地与施工行为地法院均有管辖权。因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也应由被告住所地或施工行为地人民法院......

1、发包人未按照约定的时间和要求提供原材料、设备、场地、资金、技术资料的,承包人可以顺延工程日期,并有权要求赔偿停工、窝工等损失。2、因发包人的原因致使工程中途停建、缓建......

1、建设依据简要说明工程竣工验收报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或计划任务书和核准单位及批准文号,批准的建设投资和工程概算(包括修正概算),规定的建设规模及生产能力,建设项目的......

图文精选 普法视频 语音解答
  • 如何解除工程施工合同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建筑工程合同可通过协商一致、遭遇不可抗力或违约解除。协商解除需书面通知,7日内送达;不可预见事件可依法解除;违约方有解除权,同样需书面通知对方。解除生效以通知送达为准。

    浏览量:1296 2024-06-15
  • 建筑合同中的违约金通常是多少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建筑合约的违约金订定应该依合同约定。一般情况下,违约金不超实际损害30%,过高则可以申请降低。当违约金未被事先确定或约定不清时,则按照未曾有过约定来进行处理。

    浏览量:1106 2024-06-15
  • 工程合同的追诉期一般为多少年

    法律咨询顾问

    法律咨询顾问

    施工合同争议属民事纠纷,不受追诉时效直接约束。依据《民法典》,施工合同纠纷诉讼时效为三年,当事人应在三年内寻求司法救济。特殊情况按相关法律规定。诉讼时效自权益受损且对方为责任人时起算。

    浏览量:1495 2024-06-15
  • 建筑工程违约金怎么计算

    郑晓龙律师

    一、违约责任取决于合同约定和法律规定,且约定优先。二、违约金有约定按约定,没有约定的,参照实际损失计算。三、当事人没有约定利息而约定了迟延付款违约金的情况下。

    播放量:864 2022-06-07
  • 建设施工相邻纠纷的种类有哪些

    郑晓龙律师

    1、因宅基地使用而产生的相邻权纠纷2、因用水、排水产生的相邻权纠纷3、因修建、施工产生的相邻权纠纷4、因排污产生的相邻权纠纷5、因通风、采光、噪声产生的相邻权纠纷。

    播放量:1174 2022-06-07
  • 离职后建造师证书被企业恶意扣押怎么办

    郑晓龙律师

    首先与其进行协商,让公司知道并且明确其恶意扣押离职人员证书是违法行为,劳动法明确规定企业不得以任何理由收取职工的押金和证件,可以去劳动仲裁部门进行投诉,这也是通过法律手段要回证件的辅证。

    播放量:1046 2022-06-07
栾瑞轩律师

辽宁权秉律师事务所

栾瑞轩律师对法律问题的理解全面、务实、透彻,在民商事诉讼方面以当事人的权益最大化、损失最小化为出发点,注重诉讼主体、法律关系的审查,注重穷尽证据和穷尽法律适用,通过程序与实体并重,力求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的统一,能够从实际法律效果出发,运用灵活的诉讼和非诉方法实现当事人合法利益最大化。

咨询该律师
  • 装修房屋施工方没有签字怎么办

    1462人阅读

    在室内装潢中,若无合同,建议先拒绝支付费用,寻求谈判解决。考虑重装或减价,若无法协商,可走法律途径。先收集证据,参与调解,若不成,可诉诸法院。法院将公正裁决,保护您的权益。

  • 施工合同解除后,建设单位应该怎么办

    1518人阅读

    商业建筑行业中,建设合同解除后,待执行项目将立即终止;已开始但未完工的项目,可根据进度和项目特性,申请恢复原状或采取补偿措施,并有权要求经济赔偿。违反合同者需承担违约责任。

  • 施工合同文件包括哪些内容

    1612人阅读

    公司在岗位调整时,员工如有异议,应与企业对话协商。若协商无果,公司以无过失辞退员工,员工有权寻求经济补偿。如因公司非法行为导致辞退,员工应坚持索赔,并要求按经济补偿标准的双倍赔偿。

  • 施工合同单方解除还能诉讼确认合同效力吗

    1290人阅读

    在某些情况下,离职员工仍需承担原雇主的经济损失。工作期间,雇主有权从员工薪资中扣款以弥补损失,但每月扣减不得超过工资的20%。如员工离职前未完全赔偿,雇主可在一年内提起劳动仲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