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云凯律师 回复:当发现身份信息可能存在风险时,可以按以下步骤尝试解除: 确认风险情况 自我排查 - 仔细回忆近期是否有异常操作,比如在不可信的网站或平台上填写过个人身份信息,是否遭遇过诈骗电话、短信等诱骗提供身份信息的情况。 - 查看个人银行账户、支付账户等是否有异常的资金变动,社交账号是否有异常登录、发布异常内容等情况。 查询相关记录 - 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官网或线下网点查询个人征信报告,查看是否有不明贷款、信用卡申请等记录。 - 向运营商查询手机号码的通话记录、短信记录,看是否存在异常呼叫或发送不明短信的情况。 采取防范措施 修改密码 - 对于涉及个人身份信息的重要账户,如银行账户、支付账户、社交账号等,及时修改登录密码、支付密码等。确保密码设置复杂,包含字母、数字、特殊字符的组合,且不要使用与个人信息(如生日、电话号码)相关的简单密码。 开启安全验证 - 大部分平台都提供了多重安全验证方式,如短信验证码、指纹识别、面部识别等。尽量开启这些功能,增加账户的安全性。例如,在登录银行手机客户端时,可以开启指纹登录功能。 挂失重要证件 - 如果身份证、银行卡等重要证件丢失或可能被盗用,应立即挂失。身份证可前往当地公安机关办理挂失和补办手续;银行卡可通过拨打银行客服电话或前往银行网点进行挂失。 处理已发生的风险问题 遭遇信息泄露但未造成实际损失 - 向相关机构报备,如发现个人身份信息在某个不可信平台被泄露,及时联系该平台要求删除信息,并向当地的网络监管部门、消费者协会等机构反映情况。 - 持续关注个人信用状况和账户动态,定期查询征信报告和账户交易记录,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 已造成实际损失(如被盗刷、被冒用身份贷款等) 立即报警 :向案发地的公安机关报案,详细说明身份信息泄露和遭受损失的情况,提供相关证据,如交易记录、聊天记录、短信记录等。 联系相关机构 :如果是银行卡被盗刷,及时联系银行,申请冻结账户、止付交易,并配合银行进行调查;如果是被冒用身份贷款,联系贷款机构,说明情况,要求暂停相关业务,并提供证据证明自己的身份信息被冒用。 加强日常信息保护意识 谨慎提供身份信息 - 在日常生活中,不要随意在不可信的网站、应用程序或线下活动中提供个人身份信息。如果需要提供,要确认对方的身份和信息用途的合法性。 注意网络安全 - 避免连接不明来源的公共无线网络,不随意点击来历不明的链接和下载不明软件。在使用公共电脑时,注意不要保存个人账号密码等信息,使用完毕后及时清除浏览器缓存和历史记录。
南充李琦—高级律师 回复:从法律角度来说,不建议您直接放弃工资就走人。这样做可能会带来以下几个法律风险:首先,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需要提前30天书面通知用人单位。如果突然离职,单位可以要求您承担违约责任,甚至可能要求赔偿损失。其次,您放弃的工资在法律上属于您的合法劳动所得。单位如果以此为由拒绝支付,您可以申请劳动仲裁要求支付。但如果您主动放弃,后期再想追讨会比较困难。建议您可以这样做: 1. 先与单位协商解除劳动合同,争取达成一致 2. 如果协商不成,可以书面提出辞职并保留证据 3. 工资一定要主张,这是您的合法权益如果单位存在拖欠工资等违法行为,您反而可以主张经济补偿。具体操作上,建议先收集好劳动合同、工资条等证据,必要时可以咨询专业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