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咨询 > 上海法律咨询 > 虹口区法律咨询 > 虹口区金融诈骗辩护法律咨询 > 骗取贷款共同犯罪如何认定

骗取贷款共同犯罪如何认定

冯** 上海-虹口区 金融诈骗辩护咨询 2025.09.30 11:34:42 465人阅读

骗取贷款共同犯罪如何认定

其他人都在看:
虹口区律师 刑事辩护律师 虹口区刑事辩护律师 更多律师>
咨询我

认定骗取贷款共同犯罪需从主客观两方面考量。主观上,各行为人需有共同故意,即明知行为会骗取贷款,还积极追求或放任危害结果发生,像合谋策划骗贷方案。客观上,各行为人实施相互配合的行为,且与骗取贷款结果存在因果关系,行为方式体现为分工协作,如有人提供虚假材料、有人与银行沟通。

依据行为人在犯罪中的作用可区分主从犯,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起次要或辅助作用的是从犯。司法实践中,会综合全案证据判断各行为人主客观情况,准确认定犯罪。

为准确认定此类犯罪,司法人员应全面审查证据,深入分析各行为人主观故意和客观行为细节;加强对骗贷行为的调查力度,提高证据收集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同时,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区分主从犯,确保量刑公正。

2025-09-30 16:21:02 回复
咨询我

法律分析:
(1)主观方面是认定骗取贷款共同犯罪的重要依据。各行为人需具备共同故意,也就是清楚自身行为会导致骗取贷款的结果,还积极追求或者放任这种危害结果的出现,像合谋策划骗贷方案就是典型表现。
(2)客观方面,各行为人要实施相互配合的行为,且这些行为与骗取贷款的结果存在因果关系。行为方式常体现为分工协作,例如有人提供虚假材料,有人负责和银行沟通。
(3)在认定共同犯罪时,还需区分主从犯。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起次要或辅助作用的则是从犯。司法实践会综合全案证据来判断各行为人主观故意和客观行为。

提醒:参与贷款活动时要确保行为合法合规,勿参与任何骗贷合谋。若涉及类似案件,因案情不同解决方案有别,建议咨询进一步分析。

2025-09-30 14:38:25 回复
咨询我

(一)主观方面判断:审查行为人之间是否存在合谋策划骗贷方案等行为,以此确定是否有共同故意,即是否明知会骗取贷款还积极追求或放任危害结果发生。
(二)客观方面判断:查看各行为人是否实施相互配合的行为,且这些行为与骗取贷款结果存在因果关系,比如是否存在分工协作,有人提供虚假材料、有人负责与银行沟通等情况。
(三)区分主从犯:依据行为人在犯罪中的作用,起主要作用的认定为主犯,起次要或辅助作用的认定为从犯。
(四)综合判断:司法实践中,要综合全案证据来判断各行为人主观故意和客观行为。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

2025-09-30 12:48:01 回复
咨询我

1.主观方面:认定骗取贷款共同犯罪,要求行为人存在共同故意,即明知会骗取贷款,仍积极追求或放任结果,比如合谋骗贷方案。
2.客观方面:各行为人需相互配合实施行为,且与骗贷结果有因果关系,如分工协作,有人提供假材料、有人和银行沟通。
3.区分主从犯:依据行为人在犯罪中的作用,起主要作用是主犯,次要或辅助作用则是从犯。司法中会综合证据判断。

2025-09-30 12:42:44 回复
咨询我

结论:
认定骗取贷款共同犯罪需从主客观两方面考量,还要区分主从犯,司法实践会综合全案证据判断。
法律解析:
在认定骗取贷款共同犯罪时,主观方面要求各行为人存在共同故意,即知晓行为会骗取贷款,还积极追求或放任危害结果。像合谋策划骗贷方案就体现了这种共同故意。客观方面,各行为人要实施相互配合的行为,且该行为与骗取贷款结果存在因果关系,比如有人提供虚假材料、有人与银行沟通等分工协作的行为。同时,会根据行为人在犯罪中的作用区分主从犯,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起次要或辅助作用的是从犯。司法实践中,为准确认定犯罪,会综合全案证据判断各行为人的主客观情况。如果遇到涉及骗取贷款共同犯罪认定的相关问题,建议向专业法律人士咨询,以便获得准确且有效的法律建议。

2025-09-30 11:52:04 回复

您好,关于这个问题,我的解答如下,帮助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相对于实行犯而言,指在他人产生犯罪决意之后,以心理支持、物质帮助等方式故意帮助他人实施犯罪,或为他人实施犯罪创造便利条件,而自己不直接实行犯罪。实践中具体在认定帮助犯时,应当把握以下几点:1、在共同犯罪中,应当认识到帮助行为和实行行为是两个行为,注定两者间犯罪故意存在一定空隙,有其相对的性,不可能是完全重合、一致。同时,对共同犯罪中的“共同”应当作较为广义的理解:在主观方面故意的内容可是概括的,并不必然要求同一,但其应当认识到不是自己一个人单独实施犯罪,而是和他人共同实施犯罪。“共同犯罪是指只有二人以上以相同的故意实施了相同的犯罪行为,才能成立,但并不是指只有二人以上的故意内容与行为内容完全相同时,才能成立,因为许多犯罪之间存在交叉与重叠的关系”。2、在共同犯罪中,各共同犯罪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基点在于能预见风险而参与。在司法实践中,共同犯罪人对共同犯罪结果的预见,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预见特定、具体犯罪的结果二是预见概括性的犯罪结果,即并非某种具体结果,而可能是某几种犯罪结果或是其中一个结果,但只要这个结果包括在能预见的范围之内,共同犯罪人之间就存在共同的犯罪故意。从刑法理论上分析,前者属于确定的故意,后者属于不确定故意中概括故意。对于概括的故意,只要行为人能认识到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范围,对此之认识和意志应视为共同故意之范围。3、实践中,判断某一行为是否超出共同犯罪故意范围,一般应当以帮助犯和正犯是否存在明示或默示的内容为标准。通常实践中,行为的显性、明示状态认定不成问题,但默示行为的认定则因具有隐性而较为困难。默示是形成共同犯罪故意的方式之一,一般表现为共犯人对实施某一犯罪行为,彼此心领神会,只要能认定在犯罪过程中存在“心理上的趋同和一致,即共同的不正当需要的出现”而予以帮助的行为,就能构成帮助犯。4、在帮助犯的情形中,即使正犯实施的犯罪超出了共同故意,但只要和帮助者所认识的犯罪具有构成要件上的重合性,即两种犯罪行为所侵犯的同类法益相同,其中一种犯罪行为比另一种犯罪行为更为严重,或者是严重犯罪行为包含了非严重犯罪行为的内容,并且犯罪行为的实施方式、手段相同,也能成立帮助犯。进而论之,这种情形如果以故意伤害罪和故意罪为例,实行犯实施超出预谋故意伤害的犯罪故意内容,而帮助犯在场却没有积极制止该犯罪行为或者有效阻止危害结果发生,仍旧可以认定对该行为是容忍或认可的,主观上具有罪过,帮助他人犯罪的行为成立。

没有解决问题?一分钟提问,更多律师提供解答! 立即咨询
知识科普 律师解析
  • 贷款诈骗罪片面共犯怎么判

    专业解答这个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说了,要是有人骗咱们钱,数目大的话,就得坐牢。如果金额特别大或者还有别的恶劣行径,那肯定判得更重。说到贷款诈骗罪里那种半路帮忙的小啰,咱们要看看他们到底是不是跟别人一块儿干坏事的。这就是刑法第二十五条说的,两个人或者更多的人故意做坏事才算是共同犯罪。如果那个小啰只知道别人打算骗贷,没参与实际行动,也没跟其他人串通好了,那他大概率就不算共同犯罪。

    2024.10.28 1020阅读
  • 贷款诈骗罪共同犯罪怎么判

    专业解答诈骗罪共犯的判决标准是根据各共犯在犯罪中的角色、情节和严重程度来综合判断的。按照法律规定,诈骗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等;数额巨大或者有严重情节的,刑罚会加重到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在判决时,会全面评估各共犯的行为细节、所得以及作用,依据“部分实行全部责任”原则,确保量刑公正合理。

    2024.09.16 1250阅读
  • 贷款诈骗罪共同犯罪怎么认定

    专业解答贷款诈骗罪的共犯界定至关重要,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1.共犯之间必须有共同的诈骗意图,即明知并打算实施贷款诈骗。 2.基于这种意图,共同策划并实施诈骗行为,例如分工合作。 3.尽管各共犯在犯罪中扮演的角色可能不同,但他们都对犯罪的成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024.09.15 1368阅读
  • 如何认定贷款诈骗犯罪的数额

    专业解答贷款诈骗罪的诈骗金额认定不局限于现金,实际取得额为基准,排除利息。归还贷款时,未还本金计入诈骗数额,已付利息不算自动扣除。犯罪成本如中介费、手续费等,无论出于何种目的支出,均全额计入诈骗金额。已偿还的本金和利息不在计算范围内。

    2024.09.12 1578阅读
  • 贷款诈骗犯罪数额能够怎么认定

    专业解答当前的社会中,在就业、出行、购物等各种情形时,都是可能会遇到一些法律权益被他人侵害等一系列的法律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多学习了解一些法律知识,这样在面对这些法律问题时我们就可以通过法律的方式来维权了。在本文内容中我们对贷款诈骗犯罪数额能够怎么认定进行了解答,希望能解答您的问题。

    2024.02.21 1652阅读
  • 骗取贷款罪共同犯罪都批捕吗

    2025.06.01 883阅读
  • 贷款诈骗罪共犯如何认定

    2025.04.28 1215阅读
  • 贷款诈骗罪的共犯如何认定

    2025.03.13 828阅读
  • 骗取贷款案从犯的认定是什么

    律师解析 1、没有为贷款诈骗犯罪行为提供策划、指控等情形,只是按主犯的要求从事的犯罪嫌疑人。 2、为贷款诈骗罪主犯提供辅助作用的犯罪分子,如复印诈骗材料等。 3、对贷款诈骗行为参与不积极,或者比较少参与的犯罪分子。 依据刑法的规定,对从犯的认定,可以从当事人参与案件的程度进行确定,如果是组织、领导犯罪行为的,肯定是属于主犯,对犯罪结果产生作用比较少的人,就可以认定为从犯。

    2025.02.21 1239阅读
热门专题 优质咨询 热点推荐
诊断报告 全面解读 深度解析

法律问题专业剖析,免费提供
法律问题诊断分析报告~

免费体验
优选专业律师

律师三重认证,为您提供更专
业、更权威的真人律师~

立即查看

1分钟提问,海量律师解答

1

说清楚

完整描述纠纷焦点和具体问题

2

耐心等

律师在休息时间解答,请耐心等待

3

巧咨询

还有疑问?及时追问律师回复

立即咨询

想获取更多刑事辩护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