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咨询 > 重庆法律咨询 > 南川区法律咨询 > 南川区刑事诉讼法律咨询 > 被判刑之后能不能起诉

被判刑之后能不能起诉

杨** 重庆-南川区 刑事诉讼咨询 2025.09.18 13:28:15 491人阅读

判刑之后能不能起诉

其他人都在看:
南川区律师 刑事辩护律师 南川区刑事辩护律师 更多律师>
咨询我

法律分析:
(1)被判刑后有上诉和申诉两种途径。在一审判决、裁定作出后,被告人、自诉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有直接上诉的权利,可通过书状或口头形式向上一级法院提出。
(2)被告人的辩护人和近亲属经被告人同意也能上诉。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可针对附带民事诉讼部分上诉,且被告人的上诉权受法律保护,不能被剥夺。
(3)当判决、裁定生效后,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可向法院或检察院申诉,但申诉期间判决、裁定的执行不会停止。

提醒:上诉和申诉有不同的条件和程序要求,不同案情对应的处理方式有差异,建议咨询以获得更精准分析。

2025-09-18 17:30:03 回复
咨询我

(一)在一审判决、裁定后,若不服,被告人、自诉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可直接用书状或口头向上一级法院上诉;被告人的辩护人和近亲属,经被告人同意也能上诉;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可针对附带民事诉讼部分上诉,要注意保障被告人上诉权不被剥夺。
(二)当判决、裁定生效后,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可向法院或者检察院提出申诉,但判决、裁定的执行不会因申诉而停止。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七条规定,被告人、自诉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有权用书状或者口头向上一级人民法院上诉。被告人的辩护人和近亲属,经被告人同意,可以提出上诉。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可以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中的附带民事诉讼部分,提出上诉。对被告人的上诉权,不得以任何借口加以剥夺。第二百五十二条规定,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可以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但是不能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

2025-09-18 16:01:39 回复
咨询我

1.判刑后可上诉或申诉。被告人、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不服一审判决、裁定,可用书状或口头形式向上一级法院上诉。被告人的辩护人和近亲属经其同意也能上诉。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可就附带民事诉讼部分上诉,且被告人上诉权不得被剥夺。

2.若判决、裁定生效,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可向法院或检察院申诉,但不影响判决、裁定执行。

2025-09-18 14:50:33 回复
咨询我

结论:
被判刑之后可以通过上诉或申诉的方式进行起诉。
法律解析:
在法律规定中,当被告人、自诉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级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有权以书状或口头形式向上一级法院上诉;被告人的辩护人和近亲属经被告人同意也能上诉;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可对一审判决、裁定中的附带民事诉讼部分上诉,且被告人的上诉权不可被剥夺。若判决、裁定已生效,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可向法院或检察院提出申诉,不过申诉期间不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这些规定给予了当事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途径。如果您在面临类似被判刑的情况,对上诉或申诉的具体操作和相关法律细节存在疑惑,欢迎向专业法律人士咨询,以获得更精准的法律帮助。

2025-09-18 14:26:30 回复
咨询我

被判刑后可以通过上诉或申诉来维护权益。上诉是在不服地方各级法院第一审判决、裁定的情况下,被告人、自诉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有权用书状或口头向上一级法院上诉,被告人的辩护人和近亲属经被告人同意也能上诉,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和法定代理人可对附带民事诉讼部分上诉,且被告人上诉权不得被剥夺。申诉则是在判决、裁定生效后,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可向法院或检察院提出,但不停止判决、裁定执行。

为更好保障权益,建议如下:
1.若对一审判决不服,及时收集证据,在规定期限内准备上诉材料,可寻求专业律师帮助。
2.对于生效判决裁定申诉时,要整理好申诉理由和相关证据,按正规程序向法院或检察院提出。

2025-09-18 14:26:20 回复

有区别。缴百分之六十的养老保险就是养老保险的缴纳基数。一、职工应当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一般来说养老保险:单位20%,个人8%。二、尽管累计缴费年限在10年或15年以上,并且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就能够享受养老金待遇,但是缴费年限越长,缴费金额越多,今后的养老金也就越多,反之则少。三、养老保险退休金高低的计算,很大程度取决于你个人缴费基数的大小,同样条件下(缴费时间,退休年龄,同一工种)按100缴费一定比按60缴费的养老金多。扩展资料养老保险的基本定义养老保险(dac)是国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而退出劳动岗位后而建立的一种保障其基本生活的社会保险制度。目的是以社会保险为手段来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为其提供稳定可靠的生活来源。养老保险是在法定范围内的老年人“完全”或“基本”退出社会劳动生活后才自动发生作用的。所谓完全,是以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脱离为特征;所谓基本,指的是参加生产活动已不成为主要社会生活内容。其中法定的年龄界限才是切实可行的衡量标准。同时被保险人只有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即: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条件已办理相关手续;按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累计缴费年限满15年的,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核准后的次月起,方可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及丧葬补助费等。基本养老保险费由企业和被保险人按不同缴费比例共同缴纳。以北京市养老保险缴费比例为例:企业每月按照缴费总基数的19缴纳,职工按照本人工资的8缴纳。养老保险的基本作用养老保险是以老年人的生活保障为指标的,通过再分配手段或者储蓄方式建立保险基金,支付老年人生活费用。它的实施具有以用:有利保证劳动力再生产通过建立养老保险的制度,有利于劳动力群体的正常代际更替,老年人年老退休,新成长劳动力顺利就业,保证就业结构的合理化。有利于社会的安全稳定养老保险为老年人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使老年人老有所养。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人口的比例越来越大,人数也越来越多,养老保险保障了老年劳动者的基本生活,等于保障了社会相当部分人口的基本生活。对于在职劳动者而言,参加养老保险,意味着对将来年老后的生活有了预期,免除了后顾之忧,从社会心态来说,人们多了些稳定、少了些浮躁,这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各国设计养老保险制度多将公平与效率挂钩,尤其是部分积累和完全积累的养老金筹集模式。劳动者退休后领取养老金的数额,与其在职劳动期间的工资收入、缴费多少有直接的联系,这无疑能够产生一种激励劳动者的职期间积极劳动,提高效率。此外,由于养老保险涉及面广,参与人数众多,其运作中能够筹集到大量的养老保险金,能为资本市场提供巨大的资金来源,尤其是实行基金制的养老保险模式,个人账户中的资金积累以数十年计算,使得养老保险基金规模更大,为市场提供更多的资金,通过对规模资金的运营和利用,有利于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在中国,90年代之前,企业职工实行的是单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建立起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从此,中国逐步建立起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条 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第十六条 劳动合同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并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文本上签字或者盖章生效。劳动合同文本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各执一份。第八十二条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从第二个月起支付你双倍工资,补交社保,解除劳动关系用人单位还应支付经济补偿(法律规定详见《劳动合同法》第82、38、46条和《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6、27条)。关键一点就是证据,需要你和用人单位有劳动关系的证据。至于工作了多少时间,工资每月多少等,可以用“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由用人单位来证明,如果用人单位不能证明,将承担不利后果。“举证责任倒置”在劳动法领域广泛存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6、39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13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第9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6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第2条均有这方面的规定。工资支付凭证、社保记录、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考勤记录等均可要求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没有解决问题?一分钟提问,更多律师提供解答! 立即咨询
知识科普 律师解析
  • 借钱不还被起诉后能判缓刑吗

    专业解答法律小贴士告诉我们,根据咱们国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二条,那些犯了错的人要受到处罚。但是,如果他们的错误不是很严重,而且他们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保证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还有就是他们的行为对周围的环境没有太大的负面影响的话,那就可以考虑给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不用坐牢,而是在家里面接受教育改造。说到这个,如果你借出去的钱别人没还给你,你就可以去法院告他,让法官帮你把钱要回来。

    2024.10.29 1687阅读
  • 欠钱不还被起诉后还能立案吗

    专业解答任何一项起诉都应严格遵循相关法规,确保其符合以下基本要求:首先,起诉方需与案件具有实质性的利益关联;其次,应有确切无疑的被告人身份信息;再次,诉讼请求和理由需要详细且具体;最后,该诉讼案件必须在我国人民法院授理的民事诉讼范畴之内,并应当由人民法院根据相关规定行使司法管辖权。即便被告已经遭受到价值数千元的经济诉讼袭击,只要以上所述的各项条件均能得到满足,那么人民法院仍有权对该案件进行立案处理。

    2024.10.25 1221阅读
  • 取保候审之后被起诉会怎样

    专业解答在依法成功取得保释解除了人身自由限制之后,倘若被提起公诉,便意味着该案已步入刑事诉讼审判程序的尾声。此时,被告方需严格遵守司法部门的各项安排与要求,按期参加法庭审理过程中的各环节活动。法庭将依据事实、证据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对被告进行仔细审查,以判定其是否应当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及其所应承受的刑罚。在此期间,若被告方未能严格遵守取保候审的相关规定,则可能面临着取保候审资格被取消,进而被重新收押的风险。

    2024.10.24 1056阅读
  • 取保候审后可能不被起诉吗

    专业解答在某些情况下,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可能无法逃脱司法机关的指控与追诉,然而,如果他们在取保候审期间违规违法,则可能面临更为严重的法律后果。倘若其行为违反取保候审相关法规,且情形构成需加以逮捕,那么法院有权针对这名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采取先期拘留行动。同时,对于符合诉讼需求的案件,法院依法进行起诉工作;若情节未达起诉标准,则不予起诉处理。

    2024.10.21 1631阅读
  • 取保候审之后还会被起诉吗

    专业解答是否会在获得保释许可之后仍被提起诉讼,这需要依据具体的案件情况进行评估判断。当行为人具备被起诉的条件时,司法部门应当提起公诉;但若行为人并不满足起诉条件,那么便无需承担法律责任。具体而言,这种情况取决于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可能会导致被告仍然受到起诉。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以及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保释期最长不能超过十二个月,而监视居住的期限则最长不能超过六个月。

    2024.10.21 1160阅读
热门专题 优质咨询 热点推荐
诊断报告 全面解读 深度解析

法律问题专业剖析,免费提供
法律问题诊断分析报告~

免费体验
优选专业律师

律师三重认证,为您提供更专
业、更权威的真人律师~

立即查看

1分钟提问,海量律师解答

1

说清楚

完整描述纠纷焦点和具体问题

2

耐心等

律师在休息时间解答,请耐心等待

3

巧咨询

还有疑问?及时追问律师回复

立即咨询

想获取更多刑事辩护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