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咨询 > 广东法律咨询 > 广州法律咨询 > 广州交通肇事法律咨询 > 过失致人死亡后逃逸会受到什么处罚

过失致人死亡后逃逸会受到什么处罚

任** 广东-广州 交通肇事咨询 2025.07.13 16:30:35 493人阅读

过失致人死亡逃逸会受到什么处罚

其他人都在看:
广州律师 交通事故律师 广州交通事故律师 更多律师>
咨询我

(一)在刑事应对上,犯罪嫌疑人应尽快主动投案自首,如实供述犯罪经过,争取从轻处罚情节。因为主动自首表明其有认罪悔罪态度,在量刑时会被考虑。
(二)民事赔偿方面,积极配合保险公司理赔流程,同时自身也要积极筹措资金,对死者家属进行足额赔偿。与家属达成和解并取得谅解,对后面刑事量刑会有积极影响。
(三)面对行政处罚,要端正态度,接受处罚。若对处罚有异议,可按照法定程序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2025-07-13 22:09:03 回复
咨询我

1.刑事层面:过失致人死亡构成犯罪,通常判三年到七年有期徒刑,情节轻的判三年以下。逃逸会被加重考量,可能从重处罚。这是对生命的漠视,理当严惩。
2.民事方面:逃逸者得承担丧葬费、被扶养人生活费等多项费用。有保险的话,先由保险公司赔,不够的部分逃逸者补上。这是对受害者家属的基本赔偿责任。
3.行政处罚上:逃逸还可能被吊销驾照。处罚要依实际情况,由司法机关判定。任何逃逸都不能逃脱法律的制裁。

2025-07-13 21:07:36 回复
咨询我

结论:
过失致人死亡后逃逸,刑事上会被加重处罚,民事上需承担赔偿责任,还可能面临行政处罚。
法律解析:
在刑事领域,依据刑法规定,过失致人死亡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通常量刑在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而逃逸这种恶劣行为会被视为加重情节,在量刑时从重处罚,以彰显法律对这种逃避责任行为的严惩态度。民事方面,按照相关法律,逃逸者有责任承担死者一系列费用,像丧葬费、被扶养人生活费等。若车辆有保险,先由保险公司在保险责任范围赔偿,不够的部分再由逃逸者承担。行政上,逃逸行为可能导致吊销机动车驾驶证。总之,过失致人死亡后逃逸后果严重。要是你对这类法律问题还有疑问,建议向专业法律人士咨询,以获取准确的法律帮助。

2025-07-13 20:04:59 回复
咨询我

过失致人死亡后逃逸性质恶劣,会带来多方面严重后果。刑事上,过失致人死亡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原本就有相应量刑标准,逃逸作为加重情节,会在量刑幅度内从重处罚,这旨在彰显法律对这种逃避责任行为的严厉态度。

解决措施与建议:司法机关应严格审查逃逸情节,确保量刑公平合理。

民事上,逃逸者要承担一系列赔偿责任,涵盖丧葬费、被扶养人生活费等多项费用,保险赔偿不足部分由其补足,以此保障受害者家属的合法权益。

解决措施与建议:建立有效执行机制,保证赔偿及时到位。

行政处罚方面,逃逸行为可能导致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等处罚,具体依实际情况判定。

解决措施与建议:相关部门准确认定案件事实,做出恰当处罚。

2025-07-13 18:37:19 回复
咨询我

法律分析:
(1)刑事层面,过失致人死亡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有相应量刑区间,逃逸作为加重情节会在量刑时从重处罚,这是对犯罪行为恶性程度增加的一种法律回应,旨在更有力地惩处和威慑此类犯罪行为。
(2)民事方面,逃逸者承担众多赔偿责任,保险先赔不足部分再由其承担,这保障了受害者家属能获得合理赔偿,弥补因亲人离世带来的经济损失。
(3)行政上,逃逸面临吊销驾照等处罚,这是对交通违法行为的直接管控,维护交通管理秩序。

提醒:
涉及此类案件,要尽快自首以减轻处罚,并且积极赔偿争取宽大处理。

2025-07-13 18:18:58 回复

您好,针对您的问题解答如下,因逃逸致人死亡是如何定罪的我国刑法第133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对于新增加的第三个罪刑阶段即“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理论界与实践界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其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逃逸致人死亡”的行为内容,第二,“逃逸致人死亡”的罪过形式,第三,是对“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定罪量刑是否要以逃逸行为之前的交通肇事行为构成犯罪为必要前提,第四,是“新刑法对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规定是否符合交通肇事罪的结果加重犯的情况。下面笔者将对以上问题作出详细论述。逃逸致人死亡的行为内容关于“逃逸致人死亡”的行为内容,学界主要有四种观点:其一,认为属于逃避法律责任而逃跑的罪后表现,其行为与罪过均与前两个罪刑阶段相同,只是情节不同,因而规定了更重的法定刑,属于情节加重犯;其二,认为是行为人违章肇事后,为逃避罪责,急于逃窜,致使被害人得不到及时抢救而死亡;其三,认为主要包括两种情况,第一、行为人违章肇事后,为逃避罪责,急于逃窜,致使被害人得不到及时抢救而死亡,第二、行为人肇事后,遵守了第一次违反的注意义务,但疏忽了其他的注意义务,而这一疏忽造成了第二次肇事,致使前次肇事受害者之外的其他人死亡。其四,“因逃逸致人死亡”因仅限于过失致人死亡,即事实上发生了二次交通肇事:已经发生交通事故后,行为人在逃逸过程中又发生交通事故,致使第二次交通事故中被害人死亡。笔者认为,对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理解应当首先从立法意图和立法技术层面来考虑。首先,刑法增设的这一条款反映了当时的司法实践同犯罪作的实际需要。从司法实践有关交通肇事罪的调查结果显示来看,几近50%的肇事司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罪责而逃逸,使被害人因此得不到及时治疗而死亡,导致了危害结果的进一步扩大,也给公安交警部门的侦查工作带来了相当的难度。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不仅腐化了社会善良的风俗,而且直接造成了不必要的更大的损失,为了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此类状况的发生,立法者认为有必要对于逃逸的行为人予以加重处罚,并基于此,在交通肇事罪中增设了“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第三个罪刑阶段。所以从立法者的本意来看,逃逸致人死亡应该是指那些肇事者因为害怕承担罪责,而驾车逃窜,以致被害人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死亡的情形。其次,从立法技术上看,交通肇事罪共分为三个罪刑阶段其一、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其二、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恶劣情节,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其三、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这三个罪刑阶段分别以以分号相隔,法定刑的立法模式也是衔接型中的由轻到重的递进方式。可见立法者认为这三个罪刑阶段的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是由轻到重。 同时这三个罪刑阶段中两次出现“逃逸”,其中,第二个罪刑阶段要求交通肇事后逃逸,在司法解释中将其进一步明确为逃逸之前的肇事行为已经构成交通肇事罪,并且侧重点在于强调肇事后逃逸这一行为,以之作为加重法定刑的情节。而第三罪刑阶段中的逃逸并未要求“交通肇事后”,司法解释也只将其具体为“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也没有明确这里的“逃逸致人死亡”是否要求其之前的行为已经构成交通肇事罪。对此,我们既可以理解为这有可能是基于立法力求文字简洁的考虑,而默认了此中的逃逸要求有交通肇事罪为前提,也可以认为立法者认为此处是否要求前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并不重要,因为此处的侧重点在于逃逸这一行为导致的被害人死亡这样一种严重的后果,也就是说,因为有了这样一种严重的后果,才有必要将对逃逸这样行为的处罚法定刑提到更高的档次。

1、定义不同。发生交通事故后,发现被撞者已死亡或经医疗机构确认死者当场死亡,肇事方逃离现场的属死亡后逃逸。因肇事方逃逸而导致受伤害者没得到及时救助而死亡属于因逃逸致人死亡。2、量刑标准不同。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致人死亡后逃逸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1、交通事故当事人对事故事实无争议,撤离现场自行协商解决,达成协议,并留下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后,一方反悔并报案的;2、交通事故当事人为及时抢救事故伤者,标明车辆和伤者位置后驾车驶离现场并及时报案的;3、交通事故当事人将伤者送医院后,确因筹措伤者医疗费用需暂时离开医院,经伤者或伤者家属同意,留下本人真实信息,并在商定时间内返回的;4、交通事故当事人因受伤需到医院救治等原因离开现场,未能及时报案的;5、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驶离现场,有证据证明其不知道或不能发现事故发生的;6、有证据证明交通事故当事人因可能受到人身伤害而被迫离开交通事故现场并及时报案的。交通肇事逃逸的行为人,应尽快将其抓捕归案。因为交通肇事者为交通事故的最终赔偿责任,即使其投保了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保险公司也仅在交强险的责任赔偿限额范围予以赔偿,超过部分仍有肇事致害人承担。抓捕肇事逃逸者可以通过采取以下方式进行:(1)启动查缉预案。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管辖区域和道路情况,制定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查缉预案。发生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当事人陈述、证人证言、交通事故现场痕迹、遗留物等线索,及时启动查缉预案,布置堵截和查缉。(2)发布协查通报或社会公告。案发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发协查通报、向社会公告等方式要求协查、举报交通肇事逃逸车辆或者侦破线索。发出协查通报或者向社会公告时,应当提供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基本事实、交通肇事逃逸车辆情况、特征及逃逸方向等有关情况。(3)部门间紧密合作。接到协查通报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立即布置堵截或者排查。发现交通肇事逃逸车辆或者嫌疑车辆的,应当予以扣留,依法传唤交通肇事逃逸人或者与协查通报相符的嫌疑人,并及时将有关情况通知案发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案发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立即派交通警察前往办理移交。

没有解决问题?一分钟提问,更多律师提供解答! 立即咨询
知识科普 律师解析
  • 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是过失杀人吗

    专业解答若交通意外导致人员丧命,此种情况应归类于交通肇事罪,而非过失杀人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描述,过失致人死亡罪,是指行为人由于疏忽大意或过失导致未能预见或已预见到却认为可以避免而引发的他人死亡事件,对被害人生命权利进行了剥夺之举。这些情况可能由疏忽大意导致的过失致人死亡,亦或是因为过于自信酿成的过失致人死亡。

    2024.10.16 1477阅读
  • 驾车致人死亡逃逸会受到怎样的处罚

    专业解答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最高可判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三年以上起始,死亡人数与重伤程度增加分别对应刑期递增。全责致死并逃逸,四年至七年六个月不等;主要责任致死,三年六个月至三年。特殊情节加重刑罚。量刑考虑事故责任、伤亡人数及财产损失等因素。

    2024.09.19 1310阅读
  • 驾车致人死亡逃逸会受到怎样的处罚

    专业解答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最高可判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三年以上起始,死亡人数与重伤程度增加分别对应刑期递增。全责致死并逃逸,四年至七年六个月不等;主要责任致死,三年六个月至三年。特殊情节加重刑罚。量刑考虑事故责任、伤亡人数及财产损失等因素。

    2024.09.18 1375阅读
  • 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是过失杀人吗

    专业解答肇事逃逸致人死亡,若被判定为交通肇事罪,则不属于过失杀人。《刑法》中的“过失致人死亡罪”是指行为人因疏忽或过于自信导致他人死亡。此罪行涵盖疏忽大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肇事逃逸的法律归责需根据具体情况判定。

    2024.06.02 1860阅读
  • 肇事后逃逸和因逃逸致人死亡构成犯罪受到的处罚一样吗

    专业解答肇事后逃逸和因逃逸致人死亡构成犯罪受到的处罚不一样,肇事后逃逸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受到的处罚可能为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构成交通肇事罪则可能会被判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2024.02.22 2528阅读
热门专题 优质咨询 热点推荐
诊断报告 全面解读 深度解析

法律问题专业剖析,免费提供
法律问题诊断分析报告~

免费体验
优选专业律师

律师三重认证,为您提供更专
业、更权威的真人律师~

立即查看

1分钟提问,海量律师解答

1

说清楚

完整描述纠纷焦点和具体问题

2

耐心等

律师在休息时间解答,请耐心等待

3

巧咨询

还有疑问?及时追问律师回复

立即咨询

想获取更多交通事故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