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我
(一)对于当事人来说,要清楚认识到终审判决的严肃性。一旦终审判决生效,就得严格按照判决履行义务,不能抱有侥幸心理。若不履行,对方有权申请强制执行,会给自己带来诸多不利后果。
(二)若对终审判决仍有疑问或认为存在错误,不能再基于同一事实和法律关系起诉,但可通过合法的申诉等途径,尝试发动审判监督程序来解决问题。不过申诉不影响判决的执行。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二条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是终审的判决、裁定,自作出时即发生法律效力。
2025-06-30 12:00:00 回复
咨询我
民事终审判决作出就生效。我国是两审终审制,二审法院的判决裁定就是终审结果,一旦作出就有法律效力,像既判力、执行力等。
既判力让当事人间权利义务关系确定,不能就同一事儿再起诉,法院也不能作出相反裁判。
执行力是说若一方不履行义务,另一方能在规定时间申请强制执行。比如二审宣判时,终审判决就生效,当事人得按判决履行。
2025-06-30 11:59:21 回复
咨询我
结论:
民事终审判决一经作出即生效,当事人需按判决履行义务。
法律解析:
我国民事审判采用两审终审制,第二审法院的判决、裁定就是终审结果,一经作出便产生法律效力。其具备既判力,这使得当事人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确定下来,同一法律关系和事实不能再次起诉,法院也不会作出相悖裁判;同时具有执行力,若一方不履行义务,另一方有权在规定时间申请强制执行。就像二审法院不管是当庭宣判还是择期宣判,宣判那一刻终审判决就生效了。若在实际生活中遇到与民事终审判决相关的法律疑问,比如对判决生效后的执行问题有困惑,或是不确定自身权益是否得到合理保障,欢迎向专业法律人士咨询,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025-06-30 11:36:34 回复
咨询我
我国两审终审制下,民事终审判决作出便生效,这是维护司法权威与法律秩序的重要制度设计。
首先,终审判决生效带来既判力,固定当事人间权利义务关系,避免重复诉讼,确保司法资源合理利用,减少当事人讼累。同时,赋予其执行力,若一方不履行义务,另一方申请强制执行有了法律保障,实现权利救济。
为保障终审判决效力的落实,建议:一是加强司法公开,通过裁判文书上网等方式,让公众监督判决执行情况;二是对于恶意不履行判决义务的当事人,加大惩处力度,提升违法成本;三是建立健全执行联动机制,加强法院与其他部门协作,提升执行效率,切实维护胜诉方合法权益,维护法律的尊严与权威。
2025-06-30 09:38:00 回复
咨询我
法律分析:
1.两审终审制是我国民事诉讼的基本制度,民事终审判决的生效是这一制度运行的关键环节。其生效后,所涉法律关系尘埃落定。
2.既判力对当事人和法院都形成约束。当事人不能基于同样法律关系与事实再次起诉,这避免了司法资源的浪费与诉讼的无端循环。法院也需维护终审判决的权威性,不能作出与之冲突的裁判。
3.执行力赋予胜诉方保障权益的有力武器。若败诉方不履行义务,胜诉方可在规定期限内申请强制执行,借助司法强制力实现自身权利。
提醒:
民事终审判决生效后具有强制力,各方都应严格履行义务。若对终审判决有异议,要通过合法途径如申请再审解决,切不可无视判决自行其是。
2025-06-30 08:06: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