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资纠纷需先进行劳动仲裁。自当事人知晓权利受损起一年内,应申请劳动仲裁。对仲裁结果不满,可在收到裁决书15天内向法院起诉。
2.在职期间因拖欠工资发生争议,申请仲裁不受一年时效限制。但劳动关系结束,需在终止之日起一年内申请仲裁。
3.超出规定时间申请,可能因时效问题无法胜诉。
1.工资纠纷需先经过劳动仲裁,当事人应在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一年内申请。若对仲裁结果不满,可在收到裁决书十五日内起诉至法院。
2.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产生的争议,仲裁时效不受一年限制。但劳动关系终止后,需在一年内申请仲裁。
3.为避免因时效问题丧失胜诉权,劳动者应及时关注自身权益。一旦发现工资权益受损,尽快收集证据并申请劳动仲裁。若处于劳动关系存续期间,虽不受一年仲裁时效限制,但也不宜拖延。若劳动关系已终止,务必在规定的一年内申请仲裁,以保障自身合法权益。
结论:
工资纠纷需先进行劳动仲裁,应在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一年内申请。劳动关系存续期间拖欠劳动报酬不受一年时效限制,终止则需在终止之日起一年内申请,对仲裁不服可在收到裁决书十五日内起诉,超时效可能丧失胜诉权。
法律解析:
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工资纠纷适用劳动仲裁前置程序,设置一年仲裁时效是为促使当事人及时行使权利。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考虑到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特殊关系,拖欠劳动报酬争议不受一年时效限制。但劳动关系一旦终止,为保障法律关系的稳定,要求劳动者在终止之日起一年内申请仲裁。若超过规定时间申请仲裁或起诉,很可能因时效问题无法获得法律支持而丧失胜诉权。若您在工资纠纷方面遇到问题,对仲裁时效等相关法律规定有疑问,建议及时向专业法律人士咨询,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法律分析:
(1)工资纠纷需遵循劳动仲裁前置程序,一般从当事人知晓或应当知晓权利受侵害之日起一年内,要申请劳动仲裁。这是为保障劳动者及时维护自身权益,避免时间过长导致证据缺失等问题。
(2)若对仲裁裁决结果不满意,可在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进一步寻求司法解决途径。
(3)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产生的争议,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一年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不过,当劳动关系终止时,需在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仲裁申请。若超出规定时间,可能因时效问题无法胜诉。
提醒:
劳动者要留意仲裁时效,及时主张权利;不同工资纠纷情况复杂,建议咨询进一步分析。
(一)劳动者要留意自身工资权益,在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及时收集证据,如劳动合同、工资条、考勤记录等,在一年内申请劳动仲裁。
(二)若处于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虽不受一年仲裁时效限制,但也应尽早维权。
(三)收到仲裁裁决书后,若不服裁决,需在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四)劳动关系终止的,要在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仲裁申请。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专业解答不能超过一个月,用人单位应按约定的日期支付工资,且每月至少支付一次。即该月工资在下个月的约定的日期前必须支付。具体日期查看所签订的劳动合同,多数公司是在每月的15日或30日发放工资。
专业解答不能超过一个月,用人单位应按约定的日期支付工资,且每月至少支付一次。即该月工资在下个月的约定的日期前必须支付。具体日期查看所签订的劳动合同,多数公司是在每月的15日或30日发放工资。
专业解答对于拖欠薪资,通常并不强制要求双倍赔偿。若用人单位无故拖欠工资,一般不需承担双倍赔偿责任。但如存在恶意拖欠,可向劳动管理部门投诉。劳动监察大队有权要求单位限期支付工资,如未按时支付,可依法要求单位支付50%至100%的赔偿金。
专业解答公司压一个月工资的行为属于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属于违法行为,劳动者可以向当地劳动监察大队投诉,或者向当地有关部门申请仲裁。
专业解答公司压一个月工资的行为属于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属于违法行为,劳动者可以向当地劳动监察大队投诉,或者向当地有关部门申请仲裁。
严格三重认证
206个细分领域
3000+城市分站
18万注册律师
3亿咨询数据
想获取更多劳动纠纷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