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我
结论:
民事诉讼中撤诉权通常由原告行使,被告无直接撤诉权,原告需在宣判前书面或口头向法院申请,经法院审查符合条件则准予撤诉终结诉讼程序。
法律解析:
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在民事诉讼里,原告拥有撤诉的权利而被告没有。原告若要撤诉,需在法院宣判前进行申请,申请方式有书面和口头两种。书面申请要详细写明申请人信息、案由、撤诉请求及理由;口头申请由法院记录。法院在收到申请后,会着重审查是否存在损害国家、集体、他人合法权益,规避法律等情况。若符合撤诉条件,会作出准予撤诉的书面裁定并送达当事人,此时诉讼程序终结;若不符合,法院会裁定不准撤诉。了解这些撤诉流程和规定能帮助当事人在诉讼中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如果大家在民事诉讼撤诉方面有任何疑问,可随时向专业法律人士咨询。
2025-05-31 19:21:07 回复
咨询我
1.民事诉讼中,撤诉权通常归原告,被告无直接撤诉权。
2.原告若要撤诉,需在法院宣判前提出。可书面或口头申请,书面要写明申请人信息、案由、请求及理由,口头则由法院记录。
3.法院会审查申请,看有无损害他人权益、规避法律等情况。
4.符合条件,法院书面裁定准予撤诉,诉讼程序终结;不符合则裁定不准撤诉。
2025-05-31 17:47:20 回复
咨询我
1.民事诉讼中,撤诉权通常由原告行使,被告无直接撤诉权。原告撤诉需在法院宣判前进行,可书面或口头向法院表达意愿。书面申请要包含申请人信息、案由、撤诉请求及理由,口头申请由法院记录。
2.法院会审查撤诉申请,判断是否存在损害国家、集体、他人合法权益及规避法律等情况。符合条件的,法院作出准予撤诉裁定;不符合的,裁定不准撤诉,裁定以书面形式送达当事人。
3.准予撤诉后,诉讼程序终结。建议原告在决定撤诉前,充分考虑自身权益和后续影响,确保撤诉是理性选择。同时,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要求提出撤诉申请,避免因程序问题导致申请不被准许。
2025-05-31 17:44:20 回复
咨询我
(一)原告撤诉需在法院宣判前提出申请,可书面或口头表达意愿。书面申请要写清申请人信息、案由、撤诉请求及理由;口头申请由法院记录。
(二)法院会审查撤诉申请,判断是否存在损害国家、集体、他人合法权益或规避法律等情况。
(三)符合撤诉条件,法院作出准予撤诉裁定;不符合则裁定不准撤诉,裁定以书面形式送达当事人。
(四)准予撤诉后,诉讼程序终结。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八条宣判前,原告申请撤诉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人民法院裁定不准许撤诉的,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判决。
2025-05-31 16:13:40 回复
咨询我
法律分析:
(1)在民事诉讼中,撤诉权通常由原告行使,被告无直接撤诉权。这一规定明确了撤诉主体的范围。
(2)原告撤诉需在法院宣判前提出申请,可采用书面或口头形式。书面申请要清晰写明申请人信息、案由、撤诉请求及理由;口头申请则由法院记录。
(3)法院会对撤诉申请进行审查,重点关注是否存在损害国家、集体、他人合法权益以及规避法律等情况。
(4)根据审查结果,法院作出裁定。符合撤诉条件的,准予撤诉,诉讼程序终结;不符合的,裁定不准撤诉,裁定一般书面送达当事人。
提醒:
原告撤诉虽有程序规定,但不同案情审查标准有别,撤诉理由应合理合法。遇到复杂情况,建议咨询以进一步分析。
2025-05-31 15:37: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