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分析:
(1)直接与包工头协商追讨工资是较为便捷的方式,保留好聊天记录、通话录音等证据,这些证据在后续维权时能有力证明欠款事实。
(2)当包工头拒绝支付时,找发包单位是合法途径。因为建设单位或施工总承包单位有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的责任,若存在违法分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包工头导致工资拖欠的情况,发包单位需先行清偿。
(3)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劳动监察部门有权力对用人单位工资支付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责令限期支付工资。
(4)申请劳动争议仲裁,这是解决劳动纠纷的重要程序。若对仲裁结果不满意,还能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提醒:
追讨工资要及时保留关键证据,不同案件情况有别,建议咨询以获取针对性解决方案。
(一)协商解决:直接与包工头沟通要求支付工资,同时保留聊天记录、通话录音等证据,以此证明欠款事实。
(二)找发包单位:若包工头拒绝支付,可依据规定,要求建设单位或施工总承包单位先行清偿,因为其有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的责任,违法分包致拖欠工资需担责。
(三)投诉: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由其对用人单位工资支付情况监督检查,并责令限期支付。
(四)仲裁和诉讼:向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对仲裁结果不服,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法律依据:
《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建设单位或者施工总承包单位将建设工程发包或者分包给个人或者不具备合法经营资格的单位,导致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由建设单位或者施工总承包单位清偿。施工单位允许其他单位和个人以施工单位的名义对外承揽建设工程,导致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由施工单位清偿。
1.直接与包工头协商,要求其支付工资,并保留聊天记录、通话录音等证据,以证明欠款事实。
2.若包工头拒绝支付,可找发包单位。按规定,建设或施工总包单位有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的责任,若违法分包致拖欠工资,发包单位需先行清偿。
3.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其有权监督检查用人单位工资支付情况,责令限期支付。也能申请劳动仲裁,对结果不服可向法院起诉。
结论:
包工头欠农民工工资,可通过与包工头协商、找发包单位、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申请劳动仲裁和向法院起诉等途径追讨。
法律解析:
当包工头欠薪时,与包工头直接协商并保留证据是基础。若协商无果,根据《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建设单位或施工总承包单位违法分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包工头导致拖欠工资的,发包单位需先行清偿,所以可找发包单位解决。劳动监察部门有监督用人单位工资支付情况的职责,可责令其限期支付。劳动争议仲裁机构能对工资纠纷进行裁决,若对结果不服,还能向法院起诉。农民工在遭遇欠薪时,要及时运用这些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若对追讨工资的具体流程和法律规定还有疑问,可向专业法律人士咨询。
农民工被包工头拖欠工资,可通过多途径追讨。
1.协商追讨
直接与包工头协商,要求支付工资,并保留聊天记录、通话录音等证明欠款事实的证据,这是最直接的解决方式。
2.找发包单位
若包工头拒绝支付,可找发包单位。建设单位或施工总承包单位有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的责任,若违法分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包工头导致拖欠工资,发包单位需先行清偿。
3.投诉与仲裁
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其有权对用人单位工资支付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责令限期支付。也能向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对仲裁结果不服还可向法院提起诉讼。
建议农民工增强证据意识,在协商过程中及时固定证据。同时,各相关部门应加强协作,加大对恶意欠薪行为的惩处力度。
专业解答农民工因工受伤应向包工头还是建筑公司追究责任若该包工头具备相关承包资历,那么在发生事故后,应付责任归属问题时应由其全权负责。反之,如若包工头未能持有对应的承包资质,且此情况已被公司知晓或是本应该了解到的,此时,公司将需同包工头共同承担起连带的赔偿义务。包工头作为实际的施工方,其与所雇佣的劳动者之间形成了事实上的雇佣关系,然而劳动者与公司之间并不具有劳动合同之约束力。
专业解答针对包工头拖欠工资,农民工可采取以下途径维权:向劳动执法监察大队投诉,向法院申请支付令,申请劳动仲裁,或提起民事诉讼。维权前需准备证明劳动关系和拖欠工资的证据。不辞而别可能导致赔偿责任。建议友好磋商后,按步骤维权,保护自身权益。
专业解答农民工工资通常由包工头支付。若包工头拖欠工资,农民工可依法追责并要求支付。总承包企业可在未结算款项内垫付工资。包工头与农民工间的雇佣关系视为劳务合同,需按协议支付报酬。
专业解答针对包工头拖欠工资,农民工可采取以下途径维权: 向劳动执法监察大队投诉,向法院申请支付令,申请劳动仲裁,或提起民事诉讼。维权前需准备证明劳动关系和拖欠工资的证据。不辞而别可能导致赔偿责任。建议友好磋商后,按步骤维权,保护自身权益。
专业解答农民工工资通常由包工头支付。若包工头拖欠工资,农民工可依法追责并要求支付。总承包企业可在未结算款项内垫付工资。包工头与农民工间的雇佣关系视为劳务合同,需按协议支付报酬。
严格三重认证
206个细分领域
3000+城市分站
18万注册律师
3亿咨询数据
想获取更多劳动纠纷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