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咨询 > 广东法律咨询 > 湛江法律咨询 > 湛江交通肇事法律咨询 > 逃逸构成犯罪如何处罚

逃逸构成犯罪如何处罚

王* 广东-湛江 交通肇事咨询 2022.11.06 11:50:33 482人阅读

逃逸构成犯罪如何处罚

其他人都在看:
湛江律师 交通事故律师 湛江交通事故律师 更多律师>
咨询我

1、致人重伤

2、致人死亡

3、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

行为人的行为只有造成了以上三种危害结果中的一种或多种时,该行为才能构成交通肇事罪。如果行为人的行为造成了其他的危害结果,由于法律没有明文规定,所以不能认定行为人犯罪。

交通肇事罪的量刑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四十五条 有期徒刑的期限,除本法第五十条、第六十九条规定外,为六个月以上十五年以下。

单独的交通肇事罪最高为15年,即使造成的后果再严重也不可能判处死刑。除非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应当分别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

转化成故意杀人的或者故意伤害的,才有可能判处死刑。

2022-11-06 11:51:33 回复

您好,针对您的问题解答如下,关于交通肇事罪中“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规定究竟是属于结果加重犯还是情节加重犯,笔者认为应当首先从结果加重犯和情节加重犯的法定构成来看。所谓结果加重犯,通说认为,是指法律特别规定的,实施某种犯罪行为而发生基本犯罪之外的重结果,对此应当依照基本犯罪定罪,但须加重其法定刑的犯罪。就现行刑法理论而言,一般承认结果加重犯有三种基本的构成模式,其一、基本犯罪是故意,对于加重结果是过失;其二、基本犯罪是故意,对于加重结果是故意;其三、基本犯罪是过失,对于加重结果是故意。交通肇事罪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构成模式是属于基本犯罪是过失,而加重结果也是过失的情况,并不符合上述任意一种模式。当然也有学者认为结果加重犯也应当包括基本犯罪是过失,对于加重结果也是过失的情形。这样,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就可以归结为结果加重犯的范畴。但是,我们认为,这里的问题并非是扩展结果加重犯的理论范畴这么简单的。因为结果加重犯,要求存在一个基本的犯罪行为(其主观方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基于这一基本犯罪行为发生了超出基本犯罪构成的严重后果。也就是说,这一严重后果与该基本犯罪行为有着高度相关的直接的因果关系。但是交通肇事罪中的第三个罪刑阶段,则是在基本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后,行为人由于存在法定的作为义务,而以逃逸的形式不履行法定义务,尽管,前行为对被害人的死亡难辞其咎,但逃逸的行为与被害人的死亡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这里,构成模式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因为逃逸的介入,使得犯罪进入了法定交通肇事罪的第二个阶段,而这一阶段是通过逃逸来违反法定义务直接造成了被害人的死亡这一完整的犯罪形式形成的,法律通过明文规定将这种过失致人死亡的情形规定在交通肇事罪的更高法定刑中,而不以交通肇事罪和过失致人死亡罪数罪并罚。也就是说,作为与都是行为,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是在交通肇事后新加入的一个行为,并且这个新的行为在前一行为的基础上直接造成了被害人死亡的后果。这与结果加重犯通过一个行为,不仅满足了基本犯罪构成要件的要求,而且还造成了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问题。而情节加重犯实际上就是法律中规定对于特殊严重的情节另行适用更重的法定刑。情节加重犯是相对于结果加重犯而言的。

您好,针对您的问题解答如下,一、因交通肇事逃逸认定主要责任构成犯罪吗?构成。交通肇事罪的构成是怎样的1、主体凡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2、客体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交通运输安全交通运输,是指与一定的交通工具与交通设备相联系的铁路、公路、水上及空中交通运输,这类交通运输的特点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紧相连,一旦发生事故,就会危害到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安全3、主观方面为过失主观要件本罪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这种过失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违章行为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的心理态度而言。行为人在违反规章制度上可能是明知故犯,如酒后驾车、强行超车、超速行驶等,但对自己的违章行为可能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应当预见而因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虽已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造成了严重后果。4、客观方面客观方面表现为在交通运输活动中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二、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是指以下情况:1、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运输肇事中因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2、尚不构成犯罪,是指交通事故未达到以下情形:(1)死亡一人或者重伤三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2)死亡三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3)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三十万元以上的。(4)酒后、吸食毒品后驾驶机动车辆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5)无驾驶资格驾驶机动车辆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6)明知是安全装置不全或者安全机件失灵的机动车辆而驾驶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7)明知是无牌证或者已报废的机动车辆而驾驶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8)严重超载驾驶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3、违反本规定的处罚可处200-2000元罚款,记12分,并处15天以下拘留。三、人身损害赔偿标准赔偿参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七条 丧葬费按照受诉所在地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标准,以六个月总额计算。第二十八条 被扶养人生活费根据扶养人丧失劳动能力程度,按照受诉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标准计算。被扶养人为未成年人的,计算至十八周岁;被扶养人无劳动能力又无其他生活来源的,计算二十年。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被扶养人是指受害人依法应当承担扶养义务的未成年人或者丧失劳动能力又无其他生活来源的成年近亲属。被扶养人还有其他扶养人的,赔偿义务人只赔偿受害人依法应当负担的部分。被扶养人有数人的,年赔偿总额累计不超过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额或者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额。第二十九条 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按二十年计算。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第三十条 赔偿权利人举证证明其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受诉所在地标准的,残疾赔偿金或者死亡赔偿金可以按照其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的相关标准计算。被扶养人生活费的相关计算标准,依照前款原则确定。引用法条:

没有解决问题?一分钟提问,更多律师提供解答! 立即咨询
知识科普 律师解析
  • 肇事逃逸怎样算构成犯罪

    专业解答交通肇事后逃逸,若构成犯罪,一般需要满足以下两种情况之一:一是肇事后,导致一人以上重伤,且承担事故全部或主要责任,同时为逃避法律定罪而逃离事故发生现场。比如,驾驶员在处理交通事故时,致使他人重伤,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却仍然选择逃离现场。在这种情况下,就可能构成犯罪。二是肇事人明知有人受伤,却不报警、不抢救,反而选择逃离现场。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法律规定,也违背了基本的道德准则,给受害者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因此,我们应该严格遵守交通法规,尊重生命安全,避免肇事后逃逸的情况发生。

    2024.10.24 1507阅读
  • 事故逃逸怎么认定构成犯罪

    专业解答在讨论事故逃逸是否构成犯罪时,主要有两个方面需要考虑。其一,事故造成的后果是否严重,如出现人员死亡、三人以上重伤,且肇事方需承担全责或主要责任。其二,判断是否构成逃逸的关键在于肇事者是否明知发生事故,却仍然逃避法律责任并逃离现场。不知晓事故发生而离开现场的情况,不被视为逃逸。对这一问题的判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后果和主观心理等。

    2024.10.24 1783阅读
  • 肇事逃逸不构成犯罪怎么处罚

    专业解答肇事逃逸行为情节轻微未构成犯罪时的处罚措施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任何人在引发交通事故后有逃逸行为,但尚未达到刑事犯罪程度的,将面临至少二百元至最高两千元的罚款处罚,同时可被依法处以最多十五天的行政拘留。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法吊销其机动车驾驶证,该驾驶员终身不得再次获得新的机动车驾驶证资格。

    2024.10.17 1257阅读
  • 交通肇事逃逸尚不构成犯罪怎么处罚

    专业解答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在尚未构成犯罪的情况下的处罚原则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驾驶者在发生交通事故后选择逃逸,但尚未达到刑事犯罪程度的,将被处以最高至二千元人民币的罚款以及最长达十五天的行政拘留处罚。此外,肇事车辆也会被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法吊销其机动车驾驶证,并且在未来的日子里,该驾驶员将永远无法再次获得机动车驾驶证。

    2024.10.17 1106阅读
  • 事故后逃逸但未构成犯罪怎么处罚

    专业解答若当事人在发生交通事故之后,未能尽责而选择逃离现场,此行为尚未达到犯罪标准,其处罚将根据具体情节轻重程度进行判定,最轻为罚款二百元至二千元不等,同时面临最多十五天的行政拘留。此外,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法吊销其机动车驾驶证,并且终身禁止再次申领机动车驾驶证。

    2024.10.17 1724阅读
热门专题 优质咨询 热点推荐
诊断报告 全面解读 深度解析

法律问题专业剖析,免费提供
法律问题诊断分析报告~

免费体验
优选专业律师

律师三重认证,为您提供更专
业、更权威的真人律师~

立即查看

1分钟提问,海量律师解答

1

说清楚

完整描述纠纷焦点和具体问题

2

耐心等

律师在休息时间解答,请耐心等待

3

巧咨询

还有疑问?及时追问律师回复

立即咨询

想获取更多交通事故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