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关于上述的问题,解答如下,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后,如果解除或终止的原因是属于需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的,用人单位通常应在合同解除或终止,办理离职手续之日一次性支付给劳动者,但若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就经济补偿金经协商达成一致,可以按双方约定的时间支付。
如果用人单位认为不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或金额无法达成一致,或用人单位拒不支付经济补偿金的,劳动者即可依法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或向人民。但劳动者申请仲裁或应在法定期间内提出,否则,将可能承担超过仲裁时效而承担败诉的后果。
我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二十七条规定,劳动者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何谓“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
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是指有证据表明权利人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害的日期,或者根据一般规律推定权利人知道自已的权利被侵害的日期。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即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这些规定实际上就是要确定一年的时效期间的起算点,但是,在具体确定时效期间的起算点时则需要根据具体的劳动争议事项来确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
第一条之规定,对于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的,劳动者申请劳动仲裁的时效的计算起点分两种情况:
劳动关系解除或终止后,用人单位对支付经济补偿金有承诺,用人单位到期未支付的,则则用人单位承诺支付之日为起算点,但这种承诺需有证据证明,如协议书,欠条等;
没有承诺的情况下,通常则是劳动关系解除或终止之日为起算点。
当然,如果在起算点之后没有先申请仲裁,而是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或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等,则时效期间重新计算,不过劳动者应向相关部门取得相应的投诉或调解的证明材料。
专业解答一般而言,资深员工自己不想干了主动辞职,雇主不用给经济赔偿。但要是雇主违反了劳动合同,比如没给员工提供应有的劳动条件、拖着工资不发或者没给员工交社保等,那员工就可以以此为由辞职,并且可以要求雇主给经济赔偿,这样能保证员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专业解答劳动者在特定情况下可依法解除劳动关系:协商一致、未履行劳动安全保障义务、欠薪、未缴社保、规章制度违法或合同无效(因欺诈、威胁)。无论何种原因,服务年限决定经济补偿金。
专业解答员工主动解除劳动合同通常不获经济补偿,但特殊情况例外。如因雇主不当导致解雇、合同协商解除、员工无过失离职、企业裁员或合同因主体资格丧失终止等,员工有权依法获得经济补偿。
专业解答员工主动解除劳动合同通常不获经济补偿,但特殊情况例外。如因雇主不当导致解雇、合同协商解除、员工无过失离职、企业裁员或合同因主体资格丧失终止等,员工有权依法获得经济补偿。
专业解答劳动者可依据法律规定,针对未履行合同保护、欠薪、未购社保、违规规章、欺诈签订合同、协商解除劳动合同、疾病或工伤后无法工作、劳动合同变更困难及企业重整或破产等情况,要求经济赔偿。无论是用人单位违反法定职责还是协商结果,劳动者都有权依法主张经济权益。
严格三重认证
206个细分领域
3000+城市分站
18万注册律师
3亿咨询数据
想获取更多劳动纠纷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