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知识 > 交通事故 > 交通肇事 > 肇事致死逃逸什么处罚?

肇事致死逃逸什么处罚?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4.02.26 · 2582人看过
导读: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公民都会购置自己的车辆,驾驶员也会通过系统的培训和考试来考取驾照,如果做出了违反交通法的行为也将会受到处罚,按照规定,如果发生交通肇事逃逸致死的会处以驾驶员三年至七年有期徒刑。
肇事致死逃逸什么处罚?

一、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怎么处罚?

根据刑法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是指有下列情形,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

(一)死亡一人或者重伤三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二)死亡三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

(三)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三十万元以上的。

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

(一)酒后、吸食毒品后驾驶机动车辆的;

(二)无驾驶资格驾驶机动车辆的;

(三)明知是安全装置不全或者安全机件失灵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

(四)明知是无牌证或者已报废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

(五)严重超载驾驶的。

因此,交通肇事致人死亡后逃逸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二、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如何认定?

1、因逃逸致死的对象必须是行为人交通肇事行为致伤的人,而不是其他人。

2、行为人对交通肇事行为致伤的人负有及时救助的义务,该义务是由于行为人的交通肇事这一先行行为,使法律所保护的“致伤的人”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处于危险状态下而产生的义务,肇事者有能力实施救助而不实施救助行为致受伤的人发生了死亡的结果。

3、行为人对受伤人员死亡的结果持过失心理,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虽然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了受害人死亡结果的心理状态。这种过失的主观罪过形式是对肇事者的行为认定为交通肇事罪的关键。如果肇事者明知不实施对受害人的救助行为会发生受害人死亡的危害结果将被害人带离现场而逃逸,放任这种危害结果发生的间接故意心理态度,则已超出交通肇事罪的界限。

4、行为人逃逸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结果之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行为人逃逸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主要有两种情况:

(1)行为人肇事行为致受害人受伤,但伤情不致引起死亡结果,肇事者逃逸后由于其他原因的介入引起受害人死亡的结果,这一结果与逃逸行为没有直接的必然因果关系,对肇事者只能按刑法133条规定的第一个量刑幅度处罚。

(2)如果肇事者的行为使受害人伤势严重,若不及时救助,就会发生死亡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肇事者逃逸后,由于其他介入的原因导致受害人死亡的结果发生,即肇事行为与肇事者逃逸行为是危害结果发生的主要原因,介入的原因只是死亡结果发生过程中的一个条件时,仍应认定为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况。

在近几年中,道路上的车辆数量也是日益增加,但是因为驾驶员的不当操作所引发的交通事故和人员伤亡事件也是比比皆是,如果驾驶员出现了违规操作不仅会扣除驾照分数,严重者还要承担刑事责任,在这里也是提醒各位驾驶员朋友,在驾驶过程中一定要做到遵纪守法。

网站地图
延伸阅读:

更多#交通肇事相关

加载更多
更多

交通肇事最新文章

遇到交通肇事问题?
律图专业律师 处理更可靠
快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