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同诈骗主观故意怎么认定
认定合同诈骗主观故意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行为人的履约能力,若签订合同时明知自己无履行能力,却仍与对方签约,可反映其主观故意。如根本无货源却大量签订供货合同。二是看其对财物的处置方式,若将对方交付的财物用于非法活动、挥霍或携款潜逃,表明其有非法占有目的。三是考察签订合同后的表现,有履行诚意的会积极准备履约,而诈骗者会找借口推脱或逃避。四是结合其以往类似行为,若有多次类似欺诈行为,能辅助认定此次主观故意。综合多方面因素,从客观行为推断主观故意,查明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对方财物的目的。
二、合同诈骗主张赔偿的标准是多少
合同诈骗主张赔偿以被害人实际遭受的损失为标准。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直接损失指现有财产的减少,如交付的货款、货物等;间接损失指可得利益损失,如因合同诈骗导致的利润损失。
若诈骗行为构成犯罪,被害人可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要求赔偿,法院会根据实际损失判决赔偿数额。若不构成犯罪,被害人可通过民事诉讼要求赔偿。赔偿数额需有证据证明,如合同、付款凭证、财务报表等。法院会结合证据及具体案情确定赔偿金额,旨在让被害人恢复到合同未被诈骗时的财产状态。
三、合同诈骗主张赔偿标准是啥
合同诈骗中主张赔偿需区分不同情况。若构成刑事犯罪,被害人可通过刑事诉讼程序,由法院责令被告人退赔因诈骗行为所遭受的物质损失,退赔范围以犯罪行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限,包括被骗取的财物及因挽回损失而合理支出的费用。
若未构成犯罪仅属民事欺诈,受欺诈方有权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撤销合同。合同被撤销后,欺诈方应返还财产、折价补偿,并赔偿受欺诈方因此受到的损失,赔偿范围包括订立合同、履行合同过程中的实际损失和可得利益损失,但不得超过欺诈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应当预见到的因违约可能造成的损失。
在探讨合同诈骗主观故意怎么认定时,除了文章中提到的那些判断要点外,还需关注行为人在签订合同后的履行态度。若签订合同后毫无履行诚意,肆意挥霍对方交付的财物等,这往往能侧面反映其主观上的诈骗故意。另外,行为人对自己没有履行合同能力的认知及处理方式也很关键。若明知自身无力履行却仍签订合同,而后又不采取积极措施弥补,这也极大可能被认定存在合同诈骗的主观故意。你是否在合同相关问题上存在疑惑呢?要是对合同诈骗主观故意的认定,或者其他合同法律问题还有不解,赶紧点击网页底部的“立即咨询”按钮,专业律师将为你精准解答。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