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法院在什么情况下会下逮捕证
在我国,逮捕证由公安机关签发执行,但法院有决定逮捕权。法院一般在以下情况会决定逮捕:
其一,对于直接受理的自诉案件,若被告人符合逮捕条件,如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法院可决定逮捕。
其二,在公诉案件中,若被告人原本未被羁押,在审理过程中发现其符合逮捕条件,法院也有权决定逮捕。比如被告人故意实施新的犯罪、企图自杀或逃跑等。法院决定逮捕后,会将逮捕决定书等材料送交公安机关,由公安机关执行逮捕。
二、法院在什么情况下会下逮捕令
在我国,法院没有“逮捕令”,而是“逮捕决定书”。法院在以下两种情形下会作出逮捕决定:
其一,对于直接受理的自诉案件,若发现被告人符合《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一条逮捕条件,比如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的,法院可决定逮捕。
其二,对于检察院提起公诉时未予逮捕的被告人,法院在审理过程中,若认为符合逮捕条件,也有权作出逮捕决定。决定逮捕后,由公安机关执行,以保障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
三、法院在什么情况下能加急立案
法院在以下常见情况下可能加急立案:情况紧急:如不立即立案将使当事人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像可能导致财产被转移、灭失等情况,如在债权债务纠纷中,债务人有转移资产迹象,债权人申请立案并提供相应证据,法院会考虑加急。涉民生重大案件:涉及弱势群体权益保护、众多当事人利益的案件。如农民工讨薪、涉及大量业主的商品房质量纠纷等,出于保障民生和社会稳定,法院会加快立案进程。上级要求或特殊指令:当案件受到上级机关关注,有明确要求尽快处理,或因特殊时期、特殊政策需要快速处理时,法院也会加急立案。
当事人若希望加急立案,应向法院说明紧急情况并提供相应证明材料。
当我们探讨法院在什么情况下会下逮捕证时,除了文中提到的常见情形,比如犯罪嫌疑人可能实施新的犯罪、企图自杀或者逃跑等情况外,还有一些细节值得关注。例如,如果犯罪嫌疑人有毁灭、伪造证据或者干扰证人作证的可能,这也可能导致法院下达逮捕证。另外,若犯罪嫌疑人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且有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重大嫌疑的,同样可能面临被逮捕的情况。你是否对这些复杂的情况存在疑问呢?如果还想深入了解法院下达逮捕证的更多相关事宜,点击网页底部的“立即咨询”按钮,专业法律人士将为你详细解答。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