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事诉讼证据在哪些情况下会被判定为无效
民事诉讼中,证据出现以下情况会被判定无效:来源不合法:以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或者严重违背公序良俗的方法形成或者获取的证据,不得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比如通过非法拘禁取得的证人证言。真实性存疑:无法确定真实性的证据,不能作为定案依据。像无法与原件、原物核对的复印件、复制品;无正当理由未出庭作证的证人证言。与案件无关联:证据必须与待证事实具有关联性,若证据与案件争议事实无关,则不具有证明价值,会被认定无效。例如在合同纠纷中,提供与合同履行无关的个人消费记录。
二、民事诉讼证据规定适用于哪些情况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适用于各类民事诉讼活动。
在合同纠纷中,该规定可规范当事人对合同订立、履行、变更、解除等事实的举证责任分配。如主张合同关系成立并生效的一方,需对合同订立和生效的事实举证。
侵权纠纷里,它能明确侵权行为、损害后果、因果关系及过错等方面的证据规则。例如在一般侵权中,受害人要对加害人的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在婚姻家庭、继承纠纷等案件中,对于身份关系、财产分割、遗嘱效力等事实的证明,也依照此规定进行。比如,当事人对遗嘱真实性有争议时,要按规定提供相关证据证明。
此外,在法院审理案件过程中,证据的调查收集、质证、审核认定等程序,都受该规定约束,以保障诉讼程序公正和当事人合法权益。
三、民事诉讼证词用于刑事诉讼可行吗
民事诉讼证词用于刑事诉讼在一定情况下是可行的。
从证据规则来看,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对证据的要求有所不同。刑事诉讼证明标准更高,需达到“排除合理怀疑”,而民事诉讼一般是“高度盖然性”。不过,《刑事诉讼法》规定,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和查办案件过程中收集的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等证据材料,在刑事诉讼中可以作为证据使用。虽然未直接提及民事诉讼证词,但司法实践中,若该证词具备合法性、真实性、关联性且符合刑事证据要求,也有被采纳的可能。
比如证人在民事诉讼中陈述的事实客观真实,且证人具备作证能力,其证词对刑事诉讼中某些事实有证明作用,经过法定程序查证属实后,可作为刑事诉讼证据。但法庭会严格审查其来源、取得方式等是否符合刑事证据规则。
民事诉讼证据若不符合法定形式、来源不合法、内容不真实等,都可能被判定为无效。比如,证人未出庭作证,其书面证言可能无效;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的视听资料也不能作为有效证据。另外,证据存在伪造、篡改等情形,同样会被认定无效。这些无效证据的判定,会对诉讼结果产生重大影响。你是否在民事诉讼证据方面还有其他疑问呢?像如何补充有效的证据等。如果有,点击网页底部的“立即咨询”按钮,专业律师会为你详细解答,帮你在诉讼中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