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知识 > 交通事故 > 交通肇事 > 刑法危险物品肇事罪如何认定

刑法危险物品肇事罪如何认定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5.07.01 · 1747人看过
导读:危险物品肇事罪认定要点:主体是从事危险物品生产、储存等人员。客观方面是在相关过程中违反规定致重大事故及严重后果,如违规引发爆炸等。主观为过失。认定时要与自然、技术事故区分,看是否因违规;还要与重大责任事故罪区分,其特定于危险物品领域且违反管理规定,重大责任事故罪涉及一般生产作业制度。
刑法危险物品肇事罪如何认定

一、刑法危险物品肇事罪如何认定

危险物品肇事罪认定需从以下要点把握:

主体上,是从事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危险物品的人员。客观方面,表现为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危险物品过程中,违反相关规定,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比如违反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管理规定,引发爆炸、火灾等事故致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

主观方面为过失,即应当预见自己行为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因疏忽大意未预见,或虽预见但轻信能避免。

同时,要与自然事故、技术事故区分,看是否因违规操作而非不可预见、不可避免因素导致;还要与重大责任事故罪区分,危险物品肇事罪特定于危险物品领域且违反危险物品管理规定,重大责任事故罪主要涉及一般生产作业安全规章制度。

二、刑法危险物品肇事罪的认定标准是什么

危险物品肇事罪的认定标准如下:

首先,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

其次,客观方面表现为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危险物品的过程中,违反危险物品管理规定,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这里的违反规定,包括违反操作规程等。

再者,主体是一般主体,既包括从事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危险物品的职工,也包括其他人员。

最后,主观方面是过失,即行为人对违反危险物品管理规定的行为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应当预见,因为疏忽大意而未预见,或者虽然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若行为人故意违反规定引发事故,则不构成本罪,可能构成其他故意犯罪

三、刑法危险物质犯罪如何认定

刑法中危险物质犯罪的认定主要涉及以下方面。首先,行为对象需为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例如,私自买卖剧毒化学品就可能涉及此类犯罪。其次,要看是否实施了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等行为。比如未经许可制造爆炸物,即构成犯罪。再者,主观上要有故意,即明知是危险物质而故意实施相关行为。对于过失导致危险物质失控等情况,一般不构成此类犯罪,但可能构成其他过失犯罪。认定时需综合全案证据,判断行为人的行为是否符合上述要件。若符合,则构成危险物质犯罪,将依据犯罪情节轻重承担相应刑事责任,轻者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重者可能面临更严厉刑罚

当我们探讨刑法危险物品肇事罪如何认定时,需要明晰诸多关键要点。首先,要确定行为人是否违反了危险物品管理规定,这是认定的重要基础。其次,需判断其违规行为与严重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一旦符合这些条件,就可能构成此罪。倘若您对危险物品肇事罪的认定范围、相关证据收集等方面还有疑问,或者不确定某些行为是否会触犯该罪。那么,不要错过寻求专业解答的机会。赶紧点击网页底部的“立即咨询”按钮,专业法律人士将依据具体情况为您精准解读,消除您心中的困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