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知识 > 劳动纠纷 > 劳动合同 > 劳动合同诉讼时效规定

劳动合同诉讼时效规定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4.07.17 · 2487人看过
导读:通常,劳动合同纠纷的法定起诉期限为三年,自知道权利受损之日起计算。超过20年的,法院不再受理。特殊情况下,如超出年限,法院可根据申请酌情延长。双方如无法达成一致,可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民事权益诉讼。
劳动合同诉讼时效规定

一、劳动合同诉讼时效规定

在一般的情况下,我们通常认为劳动合同纠纷的法定起诉期限为三年。这意味着,如果合同双方无法就争议问题达成一致解决方案,任何一方均可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民事权益的诉讼寻求司法援助的诉讼期间的总长度为三年。从设定义务承担者开始启动诉讼或者说是被追诉者之时起算,直至享有权利之人最终知晓自己的权利受到了损害,然后从那时开始计算诉讼期间的起始日期。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若权利受损之日起已经超过20年后,法院对该案件的审理不再予以支持。当然,如若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特殊情形,例如超出了权利受损的年限,法院仍可根据权利主张之人的书面申请酌情予以延长处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二、劳动合同38条的内容有哪些

依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相关法律条款,第三十八条明确规定了在特定情况下,劳动者有权单方决定解除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两种情况:

首先,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如果用人单位未能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其雇员提供完备的社会保险福利待遇;

其次,当用人单位的实际行为严重侵犯到劳工的合法权益时,劳工人人即可对劳动合同行使单方解除权。在此类特殊情况下,劳动者无须提前向用人单位提出书面通知,即可自主决定终止与企业的劳务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

【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二)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三)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四)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

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的,或者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劳动者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单位。

在通常情况下,涉及劳动合同争议事宜的法定诉讼时效为3年,此期限自知情方知晓自身合法权益受损之时开始计算。若该期间超过了20年之久,司法机构将不予受理相关案件。然而,在某些特殊情形之下,例如当事人因故未能及时行使自身诉讼权利,司法部门亦可能基于申请进行酌情考虑,适当延长诉讼时效。倘若双方在争议解决过程中无法就具体方案达成共识,则有权提出方有权向具有管辖权的司法法院发起民商事权益之诉。

网站地图
更多

劳动合同最新文章

遇到劳动合同问题?
律图专业律师 处理更可靠
快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