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我
1.肇事时过马路离开是否算逃逸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交通肇事逃逸是指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若离开是为躲责、逃避制裁,没履行停车、救助伤者、报警等义务,算逃逸。
2.若有合理理由,如怕被群众殴打暂避,事后主动投案配合处理;或为找更有效救援离开,且无逃避法律追究故意,一般不算逃逸。判断关键是离开的主观目的。
2025-11-24 15:39:03 回复
咨询我
结论:
肇事时过马路离开是否算逃逸要视行为人主观目的而定,若为逃避法律追究则算逃逸,有合理理由且无逃避故意则不算。
法律解析:
交通肇事逃逸的判定核心在于是否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若行为人过马路离开现场是为躲避责任,未履行停车、救助伤者、报警等义务,这种行为符合逃逸的定义,会被认定为逃逸。然而,若有合理理由,如因害怕被群众殴打暂时躲避,事后主动投案配合处理,或者为寻求更有效救援帮助离开,能证明主观上无逃避法律追究故意,通常不认定为逃逸。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关系到责任承担和法律后果,所以准确判断十分重要。若遇到类似复杂情况,难以判断是否构成逃逸,建议向专业法律人士咨询,以获取准确的法律建议和帮助。
2025-11-24 14:51:53 回复
咨询我
1.肇事时过马路离开是否算逃逸要依据主观目的判断。若为逃避法律追究,未履行停车、救助伤者、报警等义务而离开,应认定为逃逸。
2.不过,若有合理理由离开则通常不算逃逸。如因害怕被现场群众殴打暂时躲避,事后主动投案配合处理;或是为寻求更有效救援帮助而离开,且能证明主观无逃避法律追究故意。
3.解决措施与建议:发生事故后应尽量保持冷静,第一时间履行救助伤者和报警义务。若因特殊原因需离开现场,要留存相关证据证明自己并非逃避责任,事后尽快主动联系警方配合处理。
2025-11-24 14:01:08 回复
咨询我
法律分析:
(1)交通肇事逃逸判定的核心是是否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当行为人过马路离开现场,且目的是躲避责任、逃避法律制裁,同时未履行停车、救助伤者、报警等法定义务时,就会被认定为逃逸。
(2)不过,存在一些特殊情况。若因害怕被现场群众殴打而暂时躲避,之后主动投案并配合处理;或者为寻求更有效的救援帮助而离开,且有证据表明主观上没有逃避法律追究的故意,通常不会被认定为逃逸。
提醒:
发生事故后应尽量留在现场履行法定义务,若需离开要有合理理由并保留相关证据,情况复杂时建议咨询进一步分析。
2025-11-24 13:56:10 回复
咨询我
(一)为避免被认定肇事逃逸,当事人在事故发生后应尽量履行停车、救助伤者、报警等义务,不要轻易离开现场。
(二)若因特殊情况必须离开现场,如害怕被殴打或去寻求救援,要保留好相关证据,如现场群众过激行为的视频、寻求救援的通话记录等,以便后续证明自己无逃避法律追究的故意。
(三)事后应尽快主动投案,并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处理事故。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二条规定,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逸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责任。当事人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的,承担全部责任。
2025-11-24 13:44: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