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我
法律分析:
(1)交通肇事逃逸的判定核心在于事故发生后,行为人是否有逃避法律责任的主观故意以及逃离现场的客观行为。只要符合这两点,就构成逃逸。
(2)即便肇事逃逸者之后选择自首,这也只是逃逸后的主动归案行为。逃逸行为一旦形成,不会因自首而改变其性质。
(3)自首情节在司法量刑中具有重要意义,法院会将其作为从轻或减轻处罚的考量因素,但这并不影响逃逸行为本身的认定。
提醒:
发生交通事故后应立即停车处理,切勿逃逸。若已逃逸,自首是正确选择,可争取从轻处罚,不同案情量刑不同,建议咨询以获精准分析。
2025-10-08 11:51:04 回复
咨询我
(一)发生交通肇事后,若为避免逃逸认定,在事故发生后应保持冷静,积极救助伤者,主动报警并留在现场配合警方调查,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二)若已经逃逸后选择自首,要如实向警方供述事故发生的全过程,包括逃逸的原因、经过等细节,争取从轻处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犯罪嫌疑人虽不具有前两款规定的自首情节,但是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可以从轻处罚;因其如实供述自己罪行,避免特别严重后果发生的,可以减轻处罚。
2025-10-08 09:59:23 回复
咨询我
1.肇事逃逸指事故发生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判断是否逃逸,看有无逃避责任的主观故意和逃离现场的客观行为。
2.只要为逃避责任离开现场,就构成逃逸。后续自首是逃逸后主动归案,不影响逃逸认定,但可从轻处罚。
3.逃逸判定独立,自首影响量刑。肇事逃逸后自首,逃逸性质不变,法院量刑会从轻或减轻。
2025-10-08 09:30:39 回复
咨询我
结论:
肇事逃逸后自首,仍属逃逸行为,但自首情节会在量刑时被考虑,法院会从轻或减轻处罚。
法律解析:
交通肇事逃逸的判定关键在于事发后是否有逃避法律责任的主观故意和逃离现场的客观行为。只要行为人在事故发生后,出于逃避责任的目的离开现场,就构成了逃逸。之后的自首,只是逃逸后的主动归案。逃逸是独立的行为判定,自首不影响逃逸行为的认定。不过,自首作为法定的从轻情节,法院在量刑时会予以考虑,从而对逃逸者从轻或减轻处罚。如果遇到交通肇事相关法律问题,建议及时向专业法律人士咨询,以获取准确的法律建议和帮助。
2025-10-08 08:03:49 回复
咨询我
1.肇事逃逸后自首仍属于逃逸行为。交通肇事逃逸的判定关键在于事发后是否有逃避法律责任的主观故意以及逃离现场的客观行为,只要行为人出于逃避责任目的离开现场,即构成逃逸。
2.自首是在逃逸后的主动归案,这一行为不影响逃逸行为的认定。逃逸是独立的行为判定,自首只是后续量刑时会考虑的情节。
3.虽然逃逸性质不会因自首改变,但在量刑上,法院会依据自首情节从轻或减轻处罚。
为避免此类情况发生,驾驶员应在事故发生后保持冷静,积极承担责任,及时救助伤者并配合警方调查。若已发生逃逸,应尽快自首争取从轻处理。
2025-10-08 06:32: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