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我
认定肇事逃逸,主观上得有逃避法律追究的故意。要是压根不知道出事故就开走车,通常不算逃逸。
客观上,事故发生后有逃离现场举动。像直接开车跑、弃车跑等都是。就算后来回现场,事发时跑了也可能被认定。比如撞车后怕担责开车走,后来回来也符合逃逸特征。
为躲法律责任藏车、遗弃伤者等也算肇事逃逸。交警会结合现场、当事人说法、监控等证据判定。
2025-07-10 18:09:02 回复
咨询我
结论:
认定肇事逃逸需主观有逃避法律追究故意且客观有逃离现场等行为,交警会综合多方面证据判定。
法律解析:
从法律层面看,认定肇事逃逸有着明确标准。主观上,若当事人确实不知道发生了事故而驶离,通常不会被认定为逃逸,因为缺少逃避法律追究的故意。而在客观方面,交通事故发生后直接驾车逃离、弃车逃离现场等行为,都属于典型的逃逸表现。即便事后返回,但事发当时有逃离举动,依然可能被认定为逃逸。另外,为逃避责任隐藏、遗弃事故车辆或伤者等,同样属于肇事逃逸。交警在实际认定时,会全面考量事故现场情况、当事人的陈述以及监控等各类证据。如果对肇事逃逸相关法律问题还有疑问,欢迎向专业法律人士咨询,以获得准确的法律建议和解答。
2025-07-10 17:42:14 回复
咨询我
认定肇事逃逸需考量主客观多方面因素。主观上要有逃避法律追究的故意,不知事故发生而驶离通常不算逃逸。客观方面,事故发生后实施逃离现场行为,像直接驾车或弃车逃离等都算,即便事后返回,当时有逃离行为也可能被认定为逃逸。为逃避责任隐藏、遗弃事故车辆或伤者同样属于肇事逃逸。
为准确认定肇事逃逸,可采取以下措施:
1.交警应全面细致收集事故现场证据,不放过任何细节,包括车辆痕迹、散落物等。
2.认真审查当事人陈述,结合其他证据判断其真实性与合理性。
3.充分利用监控视频,还原事故发生前后全过程,明确当事人行为轨迹。
4.建立完善的证据链,综合各方面信息,严谨认定是否构成肇事逃逸。
2025-07-10 16:48:51 回复
咨询我
法律分析:
(1)主观故意是认定肇事逃逸的关键因素,逃避法律追究的故意不可或缺。若确实不知事故发生而离开,不构成逃逸。这是对行为人主观心态的考量。
(2)客观的逃离现场行为多种多样,直接驾车、弃车逃离都是典型表现。事后返回不影响逃逸认定,只要事故发生时存在逃离动作。
(3)隐藏、遗弃事故车辆或伤者同样属于逃逸,此类行为严重影响事故处理和伤者救助。
(4)交警认定逃逸需综合多方面证据,以确保认定的准确性和公平性。
提醒:
发生事故务必保持冷静,切勿因害怕担责而逃离现场,否则将面临更严重法律后果。不确定行为是否构成逃逸,可咨询进一步分析。
2025-07-10 16:20:22 回复
咨询我
(一)要判断是否主观有逃避法律追究的故意。要是确实不知道发生事故而离开,通常不算逃逸。这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比如当时的环境、驾驶员状态等来综合考量。
(二)关注客观上是否有逃离现场行为。像直接开车跑了,或者把车扔下走人,都在逃逸范畴。哪怕之后又回到现场,只要事故刚发生时有逃离举动,就可能被认定逃逸。
(三)留意是否存在隐藏、遗弃事故车辆或伤者等逃避责任行为。这明显属于肇事逃逸。
法律依据: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一百一十二条规定,“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责任,驾驶或者遗弃车辆逃离道路交通事故现场以及潜逃藏匿的行为。
2025-07-10 15:17: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