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咨询 > 福建法律咨询 > 莆田法律咨询 > 莆田金融诈骗辩护法律咨询 > 胁迫诈骗需要负法律责任吗
包同贺律师

中国政法大学硕士,江苏苏信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具有证券从业资格,企业高级法律顾问,企业合规师,累计为多个国企代理案件数十亿

15052099995

找律师

18万律师在线服务

问律师

咨询身边的法律专家

查知识

更多更全的法律资讯

胁迫诈骗需要负法律责任吗

陆* 福建-莆田 金融诈骗辩护咨询 2025.07.04 00:37:35 392人阅读

胁迫诈骗需要负法律责任吗

其他人都在看:
莆田律师 刑事辩护律师 莆田刑事辩护律师 更多律师>
咨询我

结论:
胁迫诈骗需要承担民事和刑事法律责任。
法律解析:
在民事领域,受胁迫实施欺诈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撤销该民事法律行为。行为撤销后,取得财产的行为人需返还财产,无法返还则应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要赔偿对方损失。在刑事方面,以胁迫手段诈骗公私财物且数额较大,构成诈骗罪。依据犯罪情节轻重会处以不同刑罚,一般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刑罚会更重。这表明胁迫诈骗在民事和刑事层面都有对应的法律后果。若遇到胁迫诈骗相关的法律问题,建议及时向专业法律人士咨询,以保障自身合法权益。

2025-07-04 06:42:00 回复
咨询我

1.胁迫诈骗需承担民事和刑事法律责任。在民事上,受胁迫实施欺诈行为,受欺诈方可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撤销该民事法律行为。行为撤销后,取得财产应返还,无法返还则折价补偿,有过错方需赔偿对方损失。
2.在刑事上,以胁迫手段诈骗公私财物且数额较大构成诈骗罪。依据犯罪情节轻重量刑,一般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刑罚更重。
3.对于受欺诈方,要及时收集保存相关证据,如聊天记录、通话录音、视频等,以便维护自身权益。对于实施胁迫诈骗者,应认识到行为的违法性,避免触犯法律红线。司法机关要加大对胁迫诈骗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市场秩序。

2025-07-04 06:14:19 回复
咨询我

法律分析:
(1)在民事方面,受胁迫实施的欺诈行为,受欺诈方有向法院或仲裁机构请求撤销民事法律行为的权利。一旦行为被撤销,行为人需返还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若无法返还或没必要返还,则要进行折价补偿。同时,有过错的一方要赔偿对方因此遭受的损失。
(2)在刑事方面,以胁迫手段诈骗公私财物且数额较大的,会构成诈骗罪。依据犯罪情节轻重,会处以不同刑罚,一般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还会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若数额巨大或存在其他严重情节,刑罚会更重。

提醒:遭遇胁迫诈骗应及时保留证据,维护自身权益。不同案件情况不同,建议咨询以获取更精准分析。

2025-07-04 05:47:14 回复
咨询我

(一)若遭遇胁迫诈骗,受欺诈方应及时收集证据,如聊天记录、通话录音、视频等,以便向法院或仲裁机构请求撤销民事法律行为。

(二)对于已交付的财产,在民事行为被撤销后,要求对方返还;若无法返还,要协商折价补偿。若自身有损失,可向过错方索赔。

(三)若涉及刑事犯罪,应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让其对诈骗行为进行调查,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条规定,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胁迫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2025-07-04 04:03:20 回复
咨询我

胁迫诈骗需担法律责任:
-民事层面,受胁迫实施欺诈,受欺诈方可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撤销行为。行为撤销后,取得的财产应返还,无法返还则折价补偿。有过错方要赔偿对方损失。
-刑事层面,以胁迫手段诈骗财物,数额较大构成诈骗罪。依情节轻重量刑,一般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等,数额巨大或情节严重刑罚更重。

2025-07-04 02:17:16 回复

一、胁迫的构成要件以胁迫手段订立的合同,是指一方当事人以将要发生的物质性损害或者精神性损害为要挟,使对方当事人产生恐惧,迫使其违背自己的真实意愿而订立的合同。如果该合同损害了国家利益,应属于无效合同,否则为可撤销合同。胁迫的构成要件有五个:(1)胁迫人有胁迫的故意。它有两个层面,一是使相对人陷于恐惧的故意;二是希望相对人基于恐惧而作出意思表示。需要注意的是,胁迫的故意不包含胁迫人通过胁迫行为使自己获取某种利益的内容,谋取某种利益仅属于胁迫的动机。(2)胁迫人实施了胁迫行为。以给自然人及其亲友的生命健康、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或者以给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为要挟,迫使对方作出违背真实的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胁迫行为。(3)胁迫行为是非法的。这里所谓非法包括目的违法、手段违法,据此,如果一方以将要提讼等合法手段对对方施加压力则不构成胁迫。(4)相对人因胁迫人的胁迫产生恐惧,即恐惧与胁迫之间具有因果关系。(5)相对人因恐惧而作出意思表示,即因为恐惧而与胁迫人订立了合同。二、胁迫与欺诈的区别有哪些胁迫与欺诈均为故意的行为,但二者有存在区别:(1)受胁迫者是出于恐惧而被迫订立合同;而受欺诈者表面上是自愿订立合同。(2)受胁迫的内容不可能构成合同的条款;而受欺诈的内容则相反。(3)胁迫只能是积极的行为;而欺诈既可以是积极的行为,也可以是消极的行为。(4)胁迫可以是合同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的行为;而欺诈则是合同当事人的行为。

您好,对于您提出的问题,我的解答是,一、欺诈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构成欺诈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第一,欺诈人具有欺诈的故意。所谓欺诈故意,是指欺诈人明智自己告知对方的情况是虚假的,会使被欺诈人陷入错误认识,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包括使被欺诈人陷于错误认识的故意和使被欺诈人基于错误认识而为一定意思表示的故意。故意必须以欺诈人对事实情况的明知,被欺诈人对事实情况不明知的前提条件,否则不构成欺诈。第二,欺诈人具有欺诈行为。所谓欺诈行为是指欺诈人通过语言、文字或活动有意隐瞒事实或告知虚假情况的行为。包括为使被欺诈人陷于错误、加深错误、保持错误等,而实施的虚构、变更、隐匿事实的行为。欺诈可以是作为,也可以是的方式。主要是指在法律上、交易习惯上或契约上有告知事实真相的义务而故意不履行告知义务的情况。第三,被欺诈人陷于错误是基于欺诈人的欺诈,即被欺诈人并非因自己疏忽之故,而是因欺诈之故陷于错误。这里的错误是指当事人对合同的主要内容的认识缺陷。如果被欺诈人未陷于错误,即使欺诈人有欺诈的故意和行为,也不发生欺诈的法律后果。同时要求欺诈与陷于错误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第四,被欺诈人因错误认识而为一定的意思表示。所谓意思表示,是指表意人将欲成立法律行为的意思表示于外部的行为。被欺诈人在为意思表示时认为是自己真实的意思表示,会引起期望的法律后果。而事实上因受欺诈,其意思表示不会发生期望的法律后果。也即被欺诈人的意思表示与陷于错误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如果被欺诈人虽然因受欺诈而陷于错误认识,但并未因错误认识而为意思表示,则不构成欺诈。二、胁迫是以暴力或其他方式逼迫他人做出违法自己意愿的行为。

没有解决问题?一分钟提问,更多律师提供解答! 立即咨询
优质咨询 热点推荐
诊断报告 全面解读 深度解析

法律问题专业剖析,免费提供
法律问题诊断分析报告~

免费体验
优选专业律师

律师三重认证,为您提供更专
业、更权威的真人律师~

立即查看

1分钟提问,海量律师解答

1

说清楚

完整描述纠纷焦点和具体问题

2

耐心等

律师在休息时间解答,请耐心等待

3

巧咨询

还有疑问?及时追问律师回复

立即咨询

想获取更多刑事辩护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