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分析:
(1)通常,劳动争议仲裁时效为一年,从当事人知晓或应当知晓权利受侵害时起算。若离职时就已明确权益受损,离职一年后申请仲裁,一旦对方以超过时效抗辩,仲裁委大概率不支持请求。
(2)但存在特殊情况,时效会发生中断。在一年时效期内,若当事人一方向对方主张自己的权利、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对方同意履行义务,时效从中断时起重新计算。此时,若能提供证明时效中断的证据,即便离职一年,也可申请仲裁。
提醒:
申请劳动仲裁需留意时效问题,若不确定是否已过时效或存在时效中断情形,建议咨询以进一步分析。
1.一般离职一年申请仲裁可能因过时效不被支持。劳动争议仲裁时效为一年,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起算。若离职时已知权益受损,离职一年后申请仲裁,对方以超时效抗辩,仲裁委大概率不支持请求。
2.存在特殊情形可重新计算时效。在一年时效内,当事人一方向对方主张自己的权利、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对方同意履行义务会导致时效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3.若有证明时效中断的证据,即便离职一年也能申请仲裁。建议劳动者平时注意收集和保留与主张自己的权利、请求救济等相关的证据,如书面函件、聊天记录、通话录音等,以便在需要时维护自身权益。
结论:
一般离职一年申请仲裁可能已过时效,但存在能证明时效中断的证据时仍可申请。
法律解析: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争议申请仲裁时效为一年,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算。若离职时就知晓权益受损,离职一年后申请仲裁,对方以超时效抗辩,仲裁委大概率不支持请求。然而,若在时效期内出现当事人向对方主张自己的权利、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对方同意履行义务等情形导致时效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重新计算。所以只要有证据证明时效中断,即便离职一年,也可申请仲裁。如果您在劳动仲裁时效方面存在疑问或遇到相关法律问题,欢迎向我或其他专业法律人士咨询。
(一)离职一年通常已过仲裁时效,若离职时就知晓权益受损且无时效中断情况,申请仲裁对方以超时效抗辩,仲裁委可能不支持请求,此时不建议贸然申请仲裁。
(二)若有证据证明在一年时效内存在时效中断情形,比如向对方主张过权利、向有关部门请求过权利救济、对方同意履行义务等,即便离职一年也可申请仲裁,应积极收集此类证据并申请。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自己的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专业解答劳动仲裁如何界定重大过失行为判断员工是否出现重程度的渎职问题,主要可参考以下几点因素来进行定论:首先,用人企业内部所规定的相关规章制度中,必须明确列出何为“严重失职”,同时该项规章制度需经过严格的制定过程并保证其有效性和合法性。其次,被指控者本人确实存在着符合上述规章制度中所规定的严重失职行为。
专业解答因员工未签署劳务合同,甚至于离职之后仍可提起劳动仲裁申诉,然而必须于法定的劳动仲裁时效内提出。若员工在离开公司长达一年之久仍未签署劳务合同,则应视为员工已与用人单位之间达成了无固定期限的雇佣关系。在此情况下,员工理应依法签署无固定期限的劳务合同,而如果用人单位未能履行相应义务,那么自理论上应当签署该类合同时起,员工有权主张二倍的工资补偿。
专业解答劳动仲裁法律服务费用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需要综合考虑后才能确定。一般来说,这个费用可能在几千到几万之间。简单的劳动仲裁案件,律师费可能少一些;复杂的或者涉案金额大的案件,律师费可能就会高一些。
专业解答如果没签劳动合同,离职后可以去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诉。这时候,员工通常能拿到没签合同的双倍工资差额等赔偿。要是单位还有拖欠工资、没依法交社保这些违法情况,员工还能要求更多权益。
专业解答劳动仲裁后,若起诉,诉讼时效一般为15个自然日。对仲裁裁定不满的当事方,可从收到裁决书之日起算,在法定期间内,即15天内向相关司法机关提起诉讼,以便妥善、迅速解决劳动争议,充分保障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严格三重认证
206个细分领域
3000+城市分站
18万注册律师
3亿咨询数据
想获取更多劳动纠纷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