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知识 > 合同事务 > 合同效力 > 合同诈骗中的合同效力如何认定

合同诈骗中的合同效力如何认定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5.11.07 · 1241人看过
导读:合同诈骗中合同效力认定分情况:损害国家利益则合同无效,因其违背相关原则。未损害国家利益则属可撤销合同,受欺诈方等在规定期限内可行使撤销权,未行使则合同有效。合同被撤销后自始无约束力,行为人要返还财产等,有过错方赔偿对方损失,如受欺诈方一年内不行使撤销权合同即有效。
合同诈骗中的合同效力如何认定

一、合同诈骗中的合同效力如何认定

合同诈骗中的合同效力认定需区分情况:若诈骗行为损害国家利益,合同无效;这是因为此类行为违背公共秩序和国家利益保护原则。若未损害国家利益,合同属于可撤销合同。受欺诈方有权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撤销权,重大误解的当事人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九十日内可撤销,当事人受胁迫自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起一年内可撤销。若受欺诈方未在规定期限内行使撤销权,合同有效。合同被撤销后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行为人应返还财产、折价补偿,有过错方需赔偿对方损失。

二、合同诈骗中不知情的人要赔偿吗

合同诈骗中不知情的人通常无需赔偿。在民事责任认定中,承担赔偿责任一般遵循过错责任原则,即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不知情意味着不存在主观故意或过失,不符合承担赔偿责任的过错要件。 不过,如果不知情的人在客观上因合同诈骗行为获得了不当利益,根据不当得利的规定,受损失的人有权请求其返还取得的利益。但这并非基于诈骗的赔偿责任,而是返还不应得的利益。总之,仅因不知情参与合同诈骗,未获不当利益的,不承担赔偿责任。

三、合同诈骗中扰乱市场秩序怎么认定

合同诈骗中扰乱市场秩序的认定需结合多方面因素。从行为方式看,若以虚构事实、隐瞒真相手段,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财物,破坏了市场交易的诚信基础,可认定扰乱市场秩序。如虚构项目吸引投资,使投资人受损。 从危害结果考量,行为影响市场主体正常经营活动,导致市场交易不稳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或不良社会影响,也属于扰乱情形。比如诈骗致使企业资金链断裂、破产等。 此外,诈骗行为的频率和规模也是认定要点。多次实施合同诈骗或涉及金额巨大,对市场交易安全和秩序冲击明显,可认定为扰乱市场秩序。司法实践中,需综合全案情况判断行为是否达到扰乱市场秩序的程度。

在探讨合同诈骗中的合同效力如何认定时,除了要依据相关法律条文判断,还存在诸多影响因素。比如合同签订过程中是否存在欺诈手段的持续性影响,以及受欺诈方在知晓诈骗行为后的态度和行为等。倘若对合同诈骗后合同效力的后续变更、是否可撤销以及撤销后的责任承担等问题存疑,别自行纠结。点击网页底部的“立即咨询”按钮,专业法律人士会结合具体情况,为您详细剖析合同诈骗中合同效力认定的各个要点,帮您厘清复杂的法律关系,做出正确决策。

网站地图
更多

合同效力最新文章

遇到合同效力问题?
律图专业律师 处理更可靠
快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