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是职务犯罪吗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一般不属于职务犯罪。
职务犯罪主要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犯罪,重点在于“利用职务便利”,像贪污罪、受贿罪等。
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是指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其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的金融信贷秩序,犯罪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单位,并不强调利用职务便利来实施,更多是基于违反金融管理规定面向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所以通常情况下,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不归类于职务犯罪范畴。
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46万如何处罚
根据《刑法》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一般个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20万元以上的,应追究刑事责任。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46万,通常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若存在其他严重情节,如给存款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10万元以上等,可能在量刑上会从重考虑。如果犯罪嫌疑人具有自首、立功、积极退赃退赔等情节,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此外,不同地区司法实践中可能会存在一定差异,具体的量刑要结合实际案件情况和当地司法标准来判定。
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300万判多少年
依据《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非法吸收公众存款300万一般属数额巨大情形。通常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若具有以下情形,可认定为数额巨大: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500万元以上;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对象500人以上;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250万元以上等。不过,300万若同时存在给存款人造成重大损失等严重情节,也可能在三年以上量刑。若有积极退赃退赔、减少损害结果发生等情节,可从轻处罚。具体量刑需结合全案事实、证据等综合判定。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并不一定都是职务犯罪。职务犯罪通常是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工作人员利用已有职权,贪污、贿赂、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破坏国家对公务活动的规章规范,依照刑法应当予以刑事处罚的犯罪。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主体更广泛,非公职人员也可能构成此罪。比如在一些民营公司中,普通员工参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活动的情况也不少见。若你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是否属于职务犯罪,以及其认定标准、法律后果等还有疑问,不要错过获取专业解答的机会,赶紧点击网页底部的“立即咨询”按钮吧。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