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肇事逃逸行为要怎么来认定
肇事逃逸指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认定需考量主客观两方面。
主观上,逃逸者应有逃避法律追究的故意。若当事人因害怕被受害方殴打而暂时躲避,事后主动归案,一般不认定为逃逸。
客观方面,存在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包括明知发生事故,直接驾车或弃车逃离;自认为无责任而驶离;有酒驾、无证驾驶嫌疑,报案后不候处理,弃车离开又返回等情形。
此外,虽然离开现场,但有证据证明其因抢救伤者、报案且无逃避法律追究故意的,不应认定为逃逸。比如事故发生后,当事人立即送伤者去医院并及时报警。
二、肇事逃逸行为交强险能否赔付
肇事逃逸行为交强险能赔付。依据《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被保险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本车人员、被保险人以外的受害人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依法在交强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
交强险的设立目的在于保障交通事故受害人能获得基本赔偿,具有社会公益性。肇事逃逸并非交强险的免责事由,保险公司不能因肇事方逃逸而拒绝在交强险责任限额内承担赔偿责任。不过,若存在驾驶人未取得驾驶资格或者醉酒、被保险机动车被盗抢期间肇事、被保险人故意制造道路交通事故等情形,保险公司在交强险责任限额范围内垫付抢救费用,并有权向致害人追偿。
三、肇事逃逸行为如何去认定
肇事逃逸指在交通事故发生后,行为人出于逃避法律追究的目的而逃跑的行为。其认定需考虑主客观两方面。
主观上,行为人应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故意。若只是因害怕被现场群众殴打而暂时躲避,事后主动归案,一般不认定为逃逸。
客观上,有以下情形可认定:一是明知事故发生,直接驾车或弃车逃离现场;二是当事人自认无责,驾车离开;三是有酒驾、无证驾驶嫌疑,报案后不候处理,弃车离开又返回;四是送伤者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五是送伤者就医,留下假信息后离开;六是接受调查期间逃匿;七是离开现场且否认事故,但有证据表明应知情;八是协商未达成一致或赔偿不足,未留真实信息且强行离开。
当我们探讨肇事逃逸行为要怎么来认定的时候,其实这是一个比较复杂且严谨的过程。不仅包括明知发生事故直接驾车或弃车逃离现场,还涵盖了当事人自认无责驾车离开事故现场等多种情形。而且有些情况看似逃离现场,但如果有合理理由并及时报案的,不算肇事逃逸。比如因害怕被受害者家属殴打而暂时离开,随后及时归案的。你是否对肇事逃逸认定存在疑问呢?要是对于如何准确判断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是否属于肇事逃逸,以及逃逸后可能面临的后果等还有困惑,不要迟疑,点击网页底部的“立即咨询”按钮,专业法律人士会为你详细解读。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