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知识 > 诉讼仲裁 > 判决执行 > 恢复执行有什么条件和流程

恢复执行有什么条件和流程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5.10.19 · 1636人看过
导读:恢复执行是执行程序开始后因法定原因暂停,待原因消除继续未完成程序。其条件为之前执行程序因法定事由如申请人同意延期、案外人有理由异议等中止且情形已消失。流程是申请人向法院提交申请书并附证据材料,法院审查,符合条件裁定恢复执行,重新启动程序采取查询、冻结等措施实现生效文书内容。
恢复执行有什么条件和流程

一、恢复执行有什么条件和流程

恢复执行是指执行程序开始后,因发生某种法定的原因而暂停,待法定原因消除后,继续进行未完成的执行程序。

恢复执行条件:一是之前的执行程序因法定事由(如申请人同意延期执行、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确有理由的异议等)而中止;二是中止执行的情形已消失。

恢复执行流程:首先由申请人向法院提交恢复执行申请书,明确申请恢复执行的事实和理由,并附上相关证据材料。法院收到申请后,会对申请进行审查,核实是否符合恢复执行条件。经审查符合条件的,法院会裁定恢复执行,并重新启动执行程序,采取查询、冻结、划拨等执行措施,以实现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内容。

二、恢复执行有没有时效限制

恢复执行有时效限制。申请恢复执行的期间为两年,该期间自法律文书规定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规定分期履行的,从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法律文书未规定履行期间的,从法律文书生效之日起计算。

若在该期间内,出现申请执行时效中止、中断的情形,适用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法律规定。中止的,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时效期间继续计算;中断的,从中断时起,时效期间重新计算。恢复执行时,需向法院提供原执行依据、终结执行裁定书等材料。

三、恢复执行有时效期吗

恢复执行一般有时效期。申请执行的时效为两年,该时效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中止情形消除后,时效期间继续计算;中断时,从中断时起,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当执行程序因法定事由中止后,若要恢复执行,需在申请执行时效内提出。一旦超过两年申请执行时效期间,法院仍会受理申请,但如果被执行人对申请执行时效期间提出异议且经审查成立,法院会裁定不予执行。所以当事人若想恢复执行,应及时在时效内行使权利,避免合法权益受损。

当探讨恢复执行有什么条件和流程时,除了文中所述的基本条件与流程外,还有一些要点值得关注。比如,在恢复执行过程中,如果发现被执行人有新的财产线索,要及时向法院报告,这会有助于执行的推进。而且,若执行过程中遇到阻碍或被执行人有隐匿财产等行为,执行法院会采取相应的强制措施来保障执行顺利进行。你是否正面临恢复执行相关的问题呢?要是对恢复执行的条件把握不准,或者对具体流程存在疑问,不要迟疑,点击网页底部的“立即咨询”按钮,专业法律人士将为你详细解答,帮你理清恢复执行的每一个环节。

网站地图
更多

判决执行最新文章

遇到判决执行问题?
律图专业律师 处理更可靠
快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