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知识 > 债权债务 > 债务债权 > 起诉前转移财产撤销权如何行使

起诉前转移财产撤销权如何行使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5.10.18 · 1662人看过
导读:《民法典》规定,债务人起诉前转移财产逃避债务,债权人可行使撤销权。行使流程为:先收集财产交易合同、转账记录等相关证据,证明债务人转移财产行为及对自身债权造成损害。然后在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向有管辖权法院提起诉讼,自债务人行为发生之日起五年内不行使则撤销权消灭。法院审查后若判定成立,会判决撤销并恢复财产原状。
起诉前转移财产撤销权如何行使

一、起诉转移财产撤销权如何行使

根据《民法典》规定,若债务人在起诉前为逃避债务转移财产,债权人可行使撤销权。

行使流程如下:首先,债权人应收集债务人转移财产行为及对自身债权造成损害的证据,如财产交易合同、转账记录等。其次,债权人需在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撤销权诉讼,注意自债务人的行为发生之日起五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该撤销权消灭。

法院受理后,会审查债权人主张是否成立。若判定债务人转移财产行为有害债权,会判决撤销该行为,财产恢复到转移前状态。

二、起诉前转移资产会有什么后果

起诉前合理转移个人合法资产,一般无法律后果。但若是为逃避将来可能的债务履行而恶意转移资产,会面临诸多不利法律后果。

民事诉讼中,债权人若发现此情况,可向法院申请撤销该转移行为。根据《民法典》规定,债务人以放弃其债权、放弃债权担保等方式无偿处分财产权益,或恶意延长其到期债权的履行期限,影响债权人债权实现的,债权人可请求法院撤销债务人行为;债务人以明显不合理低价转让财产等,影响债权实现且相对人知道该情形的,债权人同样可请求撤销。

此外,若情节严重,法院可根据《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对恶意转移资产的一方采取罚款、拘留强制措施;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起诉前转移财产是否构成恶意转移财产

起诉前转移财产不一定构成恶意转移财产。判断关键在于转移行为是否存在逃避债务等不正当目的。

当事人在起诉前正常处分自己财产,比如合理的买卖、赠与等,且不影响其对债务的履行能力,通常不认定为恶意转移。但要是在知道即将面临诉讼,为了避免将来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故意将财产转移给他人,使自身责任财产减少,导致债权人权利难以实现,就可能构成恶意转移。

根据《民法典》规定,债权人可在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请求法院撤销该转移行为。若构成恶意转移,法院可判决转移行为无效,追回财产用于偿债。

当探讨起诉前转移财产撤销权如何行使时,我们知道这涉及多方面要点。首先要明确需在规定时间内提出撤销申请,且要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对方存在转移财产行为。在实际操作中,不同情况的证据收集和申请流程可能有差异。比如,对于通过银行转账转移财产的,要获取相关转账记录等证据。如果您对起诉前转移财产撤销权行使的具体步骤、证据要求等还有疑问,或者在财产转移相关法律问题上感到困惑,不要错过寻求专业解答的机会。赶紧点击网页底部的“立即咨询”按钮,专业法律人士将为您详细剖析,为您提供精准有效的法律建议和解决方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