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知识 > 交通事故 > 交通肇事 > 肇事后逃逸与因逃逸致人死亡怎么办

肇事后逃逸与因逃逸致人死亡怎么办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5.05.05 · 2204人看过
导读:肇事逃逸与逃逸致人死亡之法律责任探讨关于因交通肇事逃逸导致他人死亡之行为特征及量刑标准界定如下:此种行为发生于交通事故中,行为人为规避其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而实施逃离现场的行为,导致遭受事故伤害者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而最终导致伤亡的严重后果。依据相关严格的法律法规条款,若此类逃逸行为甚至涉及到更为严重的情节,例如担当肇事司机后酿成重大人员伤亡、车辆损毁等情况时,将会受到最长达三年至七年的刑事处罚。
肇事后逃逸与因逃逸致人死亡怎么办

一、肇事后逃逸与因逃逸致人死亡怎么办

肇事逃逸及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相关法律责任探讨

关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明确界定:此乃指行为者在涉及机动车事故的过程中,为了规避警方的法律追责而选择潜逃他处,以致导致受害人无法得到及时恰当的救援并最终身亡的情形。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条文所示,若构成交通肇事罪,对于存在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具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犯罪分子,应判处其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相比之下,倘若犯罪嫌疑人因为逃逸而直接酿成了他人的死亡结果,那么其量刑将会更为严重,通常为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

“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

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二、肇事后逃逸并找人顶包要承担什么刑事责任

1、交通事故中的逃逸行为,是属于加重交通肇事罪量刑标准的情况之一。若发生了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选择了逃跑,并且已经达到了交通肇事罪的判定门槛,那么将会遭到3年以上至7年以下的有期徒刑的法律制裁。在特殊情况下,例如由于逃逸行为导致第三者身亡,那么其面临的法律处罚将升级至7年以上的有期徒刑。2、对于那些“顶包”的人员来说,他们涉及到的是包庇罪的问题,自然也需要承受相应的刑事惩罚。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条款规定,对明知是犯有罪行之人却为其提供藏身之处所、金钱物品、协助其潜逃或者提供虚假证言以掩盖事实真相的行为,会被判处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若是情节严重的,则需要面对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严厉处分。《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三、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怎么判

依据我国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之规定,对于故意或过失酿成事故后又擅自逃离现场以致他人不幸丧命的肇事者,将被依法判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接受严厉惩治。此类行为严重违规于交通运输相关规章制度,引发了他人的生命财产损失。肇事者在明明知晓其驾驶行为可能对他人生命安全构成威胁的前提下,依然选择畏罪潜逃,逃避应尽的救援职责,这无疑加大了其法律处罚的力度。然而,在司法实践过程中,法官会全面权衡各类因素,包括肇事者的主观过错程度、逃逸行为的恶劣性质以及对受害者及其家庭所带来的深远影响等,从而最终决定具体的刑罚期限。值得注意的是,若肇事者能主动向警方自首,坦诚交代犯罪事实,或者积极赔偿受害者家属,那么他们有望在量刑方面获得一定程度的减轻处理。

“因逃逸致人死亡”指机动车事故后,肇事者为逃避法律责任逃离现场,导致受害人因缺乏及时救助而死亡。依据我国法律,此类行为若构成交通肇事罪,将视情节轻重,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若逃逸直接导致他人死亡,量刑通常更为严厉,为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