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辩护 > 刑事处罚辩护 > 被判拘役的员工,企业该如何处理

被判拘役的员工,企业该如何处理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5.05.01 · 2358人看过
导读:雇员被法律判定承担刑事责任,如被起诉、获刑或免刑,用人单位可依据《劳动法》第二十五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特别是对于拘役及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缓期执行)的情况,雇主有解约权。此规定基于最高法《关于劳动法执行意见》。
被判拘役的员工,企业该如何处理

一、被判拘役的员工,企业该如何处理

当雇员被裁定为拘役者时,这表明其已被法律对刑事责任进行了坚决处罚,相应地,用人单位有权利终止与该雇员的劳动合同关系。

依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的相关条例,我们明晰地看到:

任何一位雇员,只要是被法律明确判定为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况下,那么用人单位就能够依照劳动法第二十五条的法规,来合法合规地决定解聘该雇员。

具体来说,所谓的“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它所包含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几点:

1.由检察机关宣布免去了起诉

2.被法律法庭宣判遭受刑罚处罚

3.或者是在法律法庭的审理中以刑法第三十二条的裁判结果而免除刑事处分的。

所有这些情况,都意味着雇员已经接受了法律责任的惩罚,因此,用人单位有权按照劳动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解除与此雇员的劳动合同。

同时,如果雇员最终被判处的是拘役或者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且缓期执行),那么用人单位也同样具有这样的解约权。

以上所有条例,均适用于我国现行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框架之下。

《刑法》第七十二条

【适用条件】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第七十三条

【考验期限】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二个月。

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一年。

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

二、被判拘役的职工怎么处理

有员工因犯罪行为被判决为拘役,依照法律规定,他们已被视为是受到法律制裁即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在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有权按照相关规定与受处罚员工解除劳动关系

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所规定的内容,若劳动者触犯法律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用人单位将有权依据该法第二十五条之规定,对其进行劳动合同的解除处理。

这里所谓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特指被列入人民检察院免予起诉名单、人民法院判处刑罚以及按照刑法第三十二条免予刑事处分等情况。

对于被人民法院判定为拘役或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缓刑的劳动者而言,用人单位享有完全的解雇权。

具体的法律条文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二十九条及第二十五条。

《刑法》第七十二条

【适用条件】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第七十三条

【考验期限】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二个月。

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一年。

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

司法程序中,若雇员被法院判处承担相应的刑事法律责任,如提起公诉、牢狱之灾或无罪释放等,那么根据我国《劳动法》第二十五条的相关规定,用人单位有权依法解除与该雇员之间的劳动关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当雇员被判定拘役或者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缓期执行)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劳动法执行意见》的相关规定,雇主可以行使解雇权。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