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当夫妇其中一方承担着欠债责任,然而只要该家庭满足离婚要求,仍然可以顺利地办理离婚手续。离婚的渠道主要包括了两种方式——协议离婚与诉讼离婚。协议离婚则是建立在双方都愿意离婚、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离婚协议之后,亲自前往婚姻登记机关提出申请这一过程。
至于诉讼离婚,它是指由一方当事人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同时呈交相关证据以证实夫妻之间的感情确实已经破裂。若经法院调解仍无法挽回,法院便会依法裁决准允双方解除婚姻关系。但是,当事人必须清楚,关于债务问题的承担和分配方案,必须等到离婚程序全部完成以后,再行协商或者通过法律手段加以妥善处理。
《民法典》
第一千零七十六条,夫妻双方自愿离婚的,应当签订书面离婚协议,并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登记。离婚协议应当载明双方自愿离婚的意思表示和对子女抚养、财产以及债务处理等事项协商一致的意见。
第一千零七十九条,夫妻一方要求离婚的,可以由有关组织进行调解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果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
(三)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
(五)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二、夫妻一方有精神问题可以离婚吗
若夫妻一方存在精神健康问题,方可选择与伴侣解除婚姻关系,以下将详细介绍两种常见的离婚途径:
1.如若该方在婚前故意隐瞒自身精神健康状况且婚后治疗未果,或者在已知配偶存在精神健康问题的前提下依然选择缔结婚姻,亦或是一方在夫妻共存期间患上精神疾病且长时间未能治愈的情形,均可被视为夫妻感情确已破裂。在此情况下,其中一方坚决提出离婚诉求,经由调解委员会调停无果后,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作出准许离婚的决定。
此外,以下三种情形,无论另一半是否知情,皆可依法诉请离婚:
(1)婚前故意隐瞒精神疾病史,婚后病情未见缓解的。若一方染上精神疾病,出于巩固婚姻的目的而未向配偶透露实情,在结婚后,因疾病发作而使配偶得知真相。面对此种情况,患病一方即使历经多次求医问诊,却依旧无法控制病情进一步恶化;
(2)婚前已知另一半存在精神疾病仍执意结婚。例如,一方在婚礼前就已患有精神疾病,但其配偶自始至终都明知这一事实,甚至在知晓对方患有精神疾病的情况下仍然同意与其登记结婚的;
(3)在夫妻共同生活期间患上精神疾病,长期未见好转的。比如,原本毫无精神健康史的一方,在结婚后突患精神疾病。即便经过大量诊断和治疗,病情仍然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当地医院的专家判定这类患者的精神疾病无法再获治愈的。
2.协议离婚,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双方协商,就各自所持有的共同财产分割、子女监护权以及孩子抚养费用、夫妇共同债务分摊等议题达成共识,进而前往民政部门办理离婚手续,最终领取离婚证书。总之,无论是何种离婚途径,只要具备以上上述任一条件,申请人便有权向法庭申请解除婚姻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九条
夫妻一方要求离婚的,可以由有关组织进行调解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
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果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
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
(一)重婚或者与他人同居;
(二)实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三)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
(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
(五)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一方被宣告失踪,另一方提起离婚诉讼的,应当准予离婚。
经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后,双方又分居满一年,一方再次提起离婚诉讼的,应当准予离婚。
第一千零五十三条
一方患有重大疾病的,应当在结婚登记前如实告知另一方;不如实告知的,另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撤销婚姻。
请求撤销婚姻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第一千零七十六条
夫妻双方自愿离婚的,应当签订书面离婚协议,并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登记。
离婚协议应当载明双方自愿离婚的意思表示和对子女抚养、财产以及债务处理等事项协商一致的意见。
即便在存在债务的情况下,只要具备离婚所必须遵循的法律规定,仍可以进行离婚手续。离婚途径主要分为协议与起诉两条路径。对于通过协议离婚的夫妻来说,需要彼此达成共识并且签署书面协议书,之后再向当地婚姻登记处提出申请;而针对选择诉讼离婚的状况,其中一方必须先向法院提交离婚诉讼请求,经由审理过程中发现调解无效后,由法院判定是否解除婚姻关系。至于债务问题,则需要在离婚程序结束后,由当事人自行协商解决或者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