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知识 > 诉讼仲裁 > 诉讼管辖 > 民事诉讼法关于庭前会议的规定是什么

民事诉讼法关于庭前会议的规定是什么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4.05.22 · 5024人看过
导读:庭审前会议包括:确认原告诉讼请求及被告辩护立场;审核追加、变更诉讼请求的申请书及反诉,第三方相关诉讼请求;依据当事人提交的证据进行调查取证、鉴定、要求股东方提供证据、现场勘查及证据保全;组织证据交换;总结争议要点;开展调解工作。
民事诉讼法关于庭前会议的规定是什么

一、民事诉讼法关于庭前会议的规定是什么

庭审之前的会议将涵盖以下议程:

确定原告的诉讼请求并确立被告方的辩护立场;对当事人追加、变更诉讼请求的申请书及提出的反诉,以及第三方针对此案例提出的相关诉讼请求进行详细审核;依据当事人的书面提交决定调查取证、委托鉴定、要求股东方提供相关证据、实施现场勘查及证据保全等事宜;精心组织交换证据环节;总结纠纷的关键争议要点;开展调解工作。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二百二十五条

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庭前会议可以包括下列内容:

(一)明确原告的诉讼请求和被告的答辩意见;

(二)审查处理当事人增加、变更诉讼请求的申请和提出的反诉,以及第三人提出的与本案有关的诉讼请求;

(三)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决定调查收集证据,委托鉴定,要求当事人提供证据,进行勘验,进行证据保全;

(四)组织交换证据;

(五)归纳争议焦点;

(六)进行调解。

二、民事诉讼法人身损害赔偿时效

3年,人身损害赔偿诉讼时效是3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普通诉讼时效、最长权利保护期间】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法律是一种普遍的约束,它既保护我们的权益,也规范我们的行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充分了解和理解法律,以便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更好地生活在这个法治社会中。正如本文的标题所提出的问题,“民事诉讼法关于庭前会议的规定是什么”,法律的学习和理解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和探索。我们应该珍视这个过程,把它看作是一次自我提升的机会,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网站地图
更多

诉讼管辖最新文章

遇到诉讼管辖问题?
律图专业律师 处理更可靠
快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