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辩护 > 金融诈骗辩护 > 行为人骗多少钱构成诈骗罪

行为人骗多少钱构成诈骗罪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4.07.19 · 40602人看过
导读:根据《刑法》第一百五十一条和第一百五十二条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诈骗罪。个人诈骗公私财物2千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个人诈骗公私财物3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

{ArticleTitle}

在实际生活中被骗钱的行为很常见,但是这种行为会构成刑法上的诈骗罪,当数额达到一定的标准就会被立案追诉,于是现实中有人就在问了,到底行为人骗多少钱构成诈骗罪呢?对此,律图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马上就来为大家做详细解答。

一、行为人骗多少钱构成诈骗罪

根据《刑法》第一百五十一条和第一百五十二条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诈骗罪。个人诈骗公私财物3000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个人诈骗公私财物3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

因此诈骗5000元已经构上诈骗罪的数额标准了,但是是否构成本罪还要看诈骗的具体行为是否符合本罪的构成要件

诈骗罪侵犯的对象,仅限于国家、集体或个人的财物,而不是骗取其他非法利益。其对象,也应排除金融机构的贷款。

本罪往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首先,行为人实施了欺诈行为。其次,欺诈行为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再次,成立诈骗罪要求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之后作出财产处分。最后,欺诈行为使被害人处分财产后,行为人便获得财产,从而使被害人的财产受到损害。

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二、诈骗罪如何处罚

1、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三、诈骗罪的量刑情节

诈骗罪量刑的数额标准最早规定在1985年《关于当前办理经济犯罪案件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答(试行)》([85]高检会研字3号),500元以上一般可视为数额较大。现已失效。

现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1996年12月16日,以下简称“1996年司法解释”)规定:个人诈骗公私财物2千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个人诈骗公私财物3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个人诈骗公私财物20万元以上的,属于诈骗“数额特别巨大”。诈骗数额特别巨大是认定诈骗犯罪“情节特别严重”的一个重要内容,但不是唯一情节。诈骗数额在10万元以上,又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也应认定为“情节特别严重”:(1)诈骗集团的首要分子或者共同诈骗犯罪中情节严重主犯;(2)惯犯或者流窜作案危害严重的;(3)诈骗法人、其他组织或者个人急需的生产资料,严重影响生产或者造成其他严重损失的;(4)诈骗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救济、医疗款物,造成严重后果的;(5)挥霍诈骗的财物,致使诈骗的财物无法返还的;(6)使用诈骗的财物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7)曾因诈骗受过刑事处罚的;(8)导致被害人死亡、精神失常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9)具有其他严重情节的。

诈骗罪常会与普通的民间借贷纠纷合同纠纷产生混淆,当事人一定要分清楚,如果只是民事纠纷只需要承担民事责任,如果是构成诈骗犯罪就要追究刑事责任了,当事人可以咨询专业的律师进行分析判断。必要时,可以委托我们律图网站的专业律师来提供法律帮助。

网站地图
延伸阅读:

刑事辩护专业问答普法

全部

更多#金融诈骗辩护相关

  • 483次阅读
  • 骗取数额较大的诈骗行为即构成诈骗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构成诈骗罪。该罪的基本构造为:行为人以不法所有为目的实施欺诈行为→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行为人取得财产→被害人受到财产上的损失。
    2024-10-23 1241次阅读
  • 2024.07.17 23821次阅读
  • 428次阅读
  • 诈骗犯罪是指侵犯公民和法人财产所有权,以欺骗手段非法占有他人财产的行为。犯罪主体多为普通公民或单位,且行为人主观上必须有明确的故意和非法占有的目的。诈骗犯罪严重侵害他人财产权益,影响社会稳定。因此,我们应提高警惕,防范诈骗犯罪,共同维护社会和谐与安宁。
    2024-09-06 1138次阅读
  • 2024.06.29 132708次阅读
  • 498次阅读
  • 诈骗行为,这是一种基本含义为通过编造虚假的事实或隐瞒真相等手段,来达到非法获取他人公私财产数量较大的犯罪行径。举例来说,某位人士可以捏造并不存在的投资项目,以此方式诱骗他人将大额的金钱投入到自己掌控之中据为己有。对于诈骗罪的成立,必须要求行为人在主观上具有明确的故意,同时在客观上实施了足以使受害者产生误解的欺诈行为,进而导致受害者基于这种误解而做出了财产处分的决定。
    2024-11-02 987次阅读
  • 2024.07.18 274496次阅读
  • 322次阅读
加载更多
更多

金融诈骗辩护最新文章

遇到金融诈骗辩护问题?
律图专业律师 处理更可靠
快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