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法典中胁迫的认定条件是啥
依据《民法典》,胁迫的认定需满足以下条件:
首先,存在胁迫行为,即胁迫人通过言语、行动等方式,对被胁迫人进行威胁,如以损害其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相要挟。
其次,胁迫人有胁迫的故意,也就是其主观上就是为了使被胁迫人产生恐惧心理,并基于该恐惧作出意思表示。
再者,被胁迫人因胁迫行为产生了恐惧心理,这种恐惧与胁迫行为具有因果关系。
最后,被胁迫人基于恐惧心理作出了违背真实意愿的意思表示。
受胁迫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因胁迫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例如,一方以曝光隐私胁迫另一方签订合同,受胁迫方就可依法申请撤销该合同。
二、民法典中重大误解的认定标准是啥
重大误解的认定需满足以下条件:
首先,表意人对合同的要素存在错误认识,如对合同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产生错误认知。
其次,该错误认识是因表意人自身的疏忽、不谨慎等原因造成,而非受他人欺诈、胁迫等所致。
再者,表意人基于该错误认识作出了意思表示。
最后,这种误解会致使合同的履行结果对表意人显失公平。例如,将赝品误以为是真品而高价购买。若符合上述标准,表意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该合同。需注意,重大误解的认定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具体情况依个案而定。
三、民法典中重大误解有啥法律后果
根据《民法典》规定,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重大误解是指一方当事人因自己的过错导致对合同的内容等发生误解而订立了合同。构成重大误解需满足一定条件,如误解是对合同的主要内容产生错误认识等。
一旦民事法律行为被撤销,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双方应返还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法律这样规定旨在保障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维护公平公正的交易秩序。
当探讨民法典中胁迫的认定条件是啥时,除了前文提及的基本要点,还存在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比如胁迫行为是否有持续性影响,若在一段时间内持续通过威胁等手段迫使他人做出某种行为,也可能被认定为胁迫。还有胁迫行为所针对的对象范围,不仅包括当事人本人,若对其亲属等重要关系人进行威胁从而影响当事人决策,也可能构成胁迫。你是否在某些行为中对胁迫的认定存在疑问呢?要是对于胁迫认定的更多情形、特殊情况等还有困惑,就赶紧点击网页底部的“立即咨询”按钮,专业法律人士会为你深入剖析解答。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