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辩护 > 刑事犯罪辩护 > 未成年犯罪的认定标准是什么

未成年犯罪的认定标准是什么

跳过文章,直接获取专业解读?
来源:律图小编整理 · 2025.11.16 · 1209人看过
导读:我国未成年犯罪指已满12周岁不满18周岁未成年人实施的犯罪行为。认定标准包括:年龄界定以实施犯罪行为时实际年龄为准;刑事责任能力方面,不同年龄段有不同规定,如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特定情形经核准追诉应负刑事责任等;量刑考量上,对未成年人犯罪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应从轻或减轻处罚。
未成年犯罪的认定标准是什么

一、未成年犯罪的认定标准是什么

在我国,未成年犯罪指已满12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犯罪行为。认定标准如下:年龄界定:以实施犯罪行为时的实际年龄为准。刑事责任能力: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量刑考量:对未成年人犯罪,应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二、未成年犯罪取保的条件是什么

依据《刑事诉讼法》,未成年犯罪取保候审有以下条件: 其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其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也能适用。司法实践中会综合考量未成年人的年龄、成长环境、犯罪情节等因素判断社会危险性。 其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未成年人(如果符合相应身体状况)可取保候审。 其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此外,对符合条件的未成年人,司法机关倾向于适用取保候审措施,以保障其权益和教育改造。

三、未成年犯罪审理有哪些程序

未成年犯罪审理遵循特殊程序以保护未成年人权益。 首先是立案,公安机关、检察院等发现犯罪线索后,若符合条件,针对未成年人犯罪事实进行立案,同时关注其年龄、心理等情况。 侦查时,要严格限制适用强制措施,可少用尽量少用。询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时,应通知其法定代理人到场。 审查起诉方面,检察院要讯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听取其法定代理人、辩护人意见,必要时可进行社会调查。符合条件的,可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 审判时,一般不公开审理。法庭审理中,要掌握未成年被告人的心理状态,保障其辩护权等诉讼权利。必要时可进行心理疏导和测评。 执行阶段,对未成年犯应与成年犯分别关押、管理和教育,促进其改造和回归社会。

未成年犯罪的认定标准是什么是一个严肃且关键的话题。除了年龄因素外,行为的主观故意性也是重要考量。例如,未成年实施危害行为时,是否清楚知道该行为的违法性及可能造成的后果。同时,犯罪情节的轻重也会影响认定。轻微的盗窃行为与严重暴力犯罪在认定标准上会有很大差异。若你对未成年犯罪认定标准的具体细则、不同犯罪类型的认定要点等仍有疑问,不要错过获得清晰解答的机会。赶紧点击网页底部的“立即咨询”按钮,专业法律人士将为你详细剖析,消除你的困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