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同诈骗的认定方式是怎样
合同诈骗需从主客观方面认定。客观上,实施了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行为以骗取对方财物。比如虚构单位或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以虚假产权证明作担保,没有实际履行能力却诱骗对方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收受对方财物后逃匿等。主观上,行为人有非法占有目的,明知道自己行为会造成对方财产损失仍实施。若签订合同时具备履行能力,但因客观原因无法履行,一般不构成合同诈骗。合同诈骗金额达到一定标准将追究刑事责任。如遇合同诈骗,应及时保留证据并向公安机关报案,也可通过民事诉讼要求返还财物、赔偿损失。
二、合同诈骗的认定标准有哪些内容
合同诈骗的认定需从主客观方面判断。主观上,行为人要有非法占有目的,比如挥霍、携款潜逃等表现。客观方面有以下情形:一是虚构事实,如虚构单位或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二是使用虚假产权证明作担保;三是无实际履行能力,先履行小额合同或部分履行诱骗对方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四是收受对方财物后逃匿;五是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合同诈骗数额达到较大标准才构成犯罪,不同地区数额标准有所差异。若发现合同诈骗,可向公安机关报案,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同时可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挽回损失。
三、合同诈骗的量刑金额是多少
合同诈骗量刑与金额相关。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根据相关规定,数额较大指诈骗金额在二万元以上。
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巨大一般指诈骗金额在二十万元以上。
数额特别巨大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数额特别巨大通常指诈骗金额在一百万元以上。不过各地经济水平有差异,具体数额标准可能有所不同。
合同诈骗的认定方式至关重要,它关乎到受害者的权益能否得到有效维护。在明确了基本的认定方式后,还有一些相关要点值得关注。比如,合同诈骗中涉及的金额大小对量刑有着重要影响,不同金额区间对应着不同程度的法律制裁。同时,诈骗行为所造成的实际损失的认定也不容忽视,这关系到最终的赔偿范围。如果您对合同诈骗的认定方式仍有疑问,或者想进一步了解其金额影响及损失认定等相关拓展内容,点击网页底部的“立即咨询”按钮,专业法律人士将为您精准解答,帮您拨开迷雾,明晰法律要点。
投诉/举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律图网结合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不代表平台的观点和立场。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右侧【投诉/举报】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网站地图